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康有为后世纪念

小蓬仙馆

  小蓬仙馆是何人所建,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道教羽士集资兴建。一说是康有为的祖父所建。尚有一说是曾任两广总督的叶铭琛奉父命所建。据有关部门和人士近几年的考证,小蓬仙馆应是康有为的祖父所建,以仙馆为名乃是当时的一种风气,以示高雅脱俗。同治六年(1867年)左右,年幼的康有为曾在此读过书。小蓬仙馆现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广州市内部控制文物保护单位。

万木草堂

  中法战争后,康有为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租借“邱氏书院”作为讲学堂,创办了万木草堂,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光绪十八年(1892年),万木草堂迁至卫边街的邝氏宗祠(今广卫路附近)。光绪十九年(1893年),因来学者众,遂迁至广府学宫仰高祠(今文明路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内)。习惯上,人们将康有为在这三址所办的学堂统称为“万木草堂”。

  草堂创办之初,康有为就主张“脱前人之窠臼,开独得之新理”。草堂的命名,就含有培植万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意思。万木草堂的出现,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康有为在这里主要讲授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旁及西方国家历史、政治,也注重体育和音乐。由于课程设置和授课方法的新颖,以及康有为的宏学,让来试听的梁启超一听倾心,放弃了在另一所书院的学籍,投入康氏门下。万木草堂本是丘氏宗祠,也是清末岭南三大诗人之一的丘逢甲族人祭祖、授课之地。康有为开学收徒之时借用了此处。

  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康有为撰写了《长兴学记》作为万木草堂学规,以《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纲,对学生施以德、智、体教育。由于万木草堂明确提出中体西用为办学宗旨,而且采用中西并重的教育内容。对当时的书院教学影响很大,后来梁启超在湖南主讲时务学堂时,基本上因袭了万木草堂的办学精神。

康有为岛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开始周游列国。光绪三十年(1904年),康有为来到北欧国家瑞典,被这里的风情吸引,他在游记中形容瑞典的美景时写道:“瑞典百千万亿岛,楼台无数月明中,岛外有湖湖外岛,山中为市市中山,欲徙宅居之。”他买下斯德哥尔摩东南沿海的沙丘巴登(意为盐湖浴场)地区的一座小岛,并在岛上建起中国式园林,取名“北海草堂”,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才离开。

  一百多年过去了,“北海草堂”在波罗的海寒风的侵蚀下,早已湮没难寻,但北欧的华人为了纪念康有为,习惯把该岛称为“康有为岛”。

康有为简介

康有为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