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关于阅读——不在形式,重在内容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1 19:57 阅读(0)

关于阅读——不在形式,重在内容

 关于阅读——

 
         不在形式,重在内容
 
会龙
 
我越来越感到,新媒体时代,不管纸媒或网媒,还是“碎片化”或“大部头儿”作品(文章),皆为外在“呈现”形式。就我而言,只要内容好、质量高,不管“书读”、“网读”,或“大版块”、“小部头儿”,均有收获。
我很不赞成一味将纸媒、网媒和作品(文章)大小、长短生硬对立,割裂,非分孰是孰非、优劣高低的做法。我感到,她们各有利弊,独具千秋。只要内容好,有读头儿,耐咀嚼、引思考,得启发,让人身心受益,就相得益彰,相依相随,互为弥补、增色。让阅读的方式不再“枯寂”和单一,丰富多样,多姿多彩。
其实,人只要有勇气把似乎与世俱来、习惯养成、根深蒂固、貌似一成不变的“有色眼镜”摘掉,就不难看到,网媒和纸媒、小文章或大作品,无非是外在“呈现样式”。至于能否使“读者青睐”,关键、最终,还得拼内容和质量。如内容和质量很劣质、“刺毛”(差劲),不管书还网,也无论“部头儿”大或者小,都令人生厌、反胃,不招“待见”(喜欢)。反之,就养眼、耐读,让人耐得住性子,想读、爱读,饶有兴致,爱不释手。
问题在于,因人的长期传统认知或思维定式使然,仿佛唯读纸质厚书、大书,方为深读。才够优雅、文质。
于是,当科技发达和以网络为支撑的新媒体蓬勃兴起,给过去单一“纸媒阅读”带来“颠覆性冲击”以后,便引发惶恐不适,如临大敌,仿若末日来临。要么自暴自弃,消极应对,墨守成规,沉溺于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无以自省、自拔。要么不问青红皂白,以偏概全,以一当十。以“碎片化”为由,给其强加以碎杂、浅肤、乏系统深阅读等标签,轻率蔑视,排斥否定。
实话说,我早先也属唯读纸质书方为“真读书”观念的秉持、信奉者。接触“网读”前,曾对其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认为其与读纸质书相比,晃眼、杂乱、模糊,思路不易清晰集中,更难引发深度思考。但伴随时间推移,兴许“网读”作品(文章)多了,就渐渐形成习惯,对“网读”由适应到依托,觉得“网读”与“书读”不过形式不同,其实无碍效果,并不耽误深度回味和悠长思索。
而且,当今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网站“电子书”、网上阅读专栏等,同样拥有读之不竭、质量上乘、堪称精品力作的“鸿篇巨制”或沉甸甸的“大部头儿”作品(文章)。却绝非尽是“豆腐干”、“萝卜条儿”等“碎片化”的“渣作”。
尤其,新媒体发展、普及,还给人带来随时随地的阅读便利。如乘乘客众多的公共汽车或置身人流簇拥的旅游景点,因空间或缝隙条件所限,人倘捧读笨重纸质书,非但累且与环境相悖,还易影响他人。甚至,因“碰撞摩擦”引唇齿、起争执、生纠纷,诱不快。一旦遇见性情暴躁、行为粗鲁、出言不逊、自控力差者,“读书人”无端被斥作屎壳郎戴眼镜——故装文化人,或被贬成装腔作势的“精神病”等也说不定。然若随机应变、“见缝插针”,拿小巧玲珑的手机“网读”,就结果迥异,足可用小空间、短时间,阅读想读佳作,可谓随心所愿。
至于,阅读作品(文章)的长短、大小,抛开“看客”偏见,其实也无差异。试想,难道读“像老太太裹脚又臭又长的”的“大部头儿”就算深读、收获就大?难道读短小精悍、寓意深邃的“小版块”就碎杂、不系统、没收获、无思索?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