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施肥的变化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1 20:49 阅读(0)

 施肥的变化

 
朱祖领
 
无风的夜晚,耕完地的田野里,人们忙碌着把坷垃宝塔形的垒起来,中间留有放柴草的空间。待整块地都垒好,填好柴草便点起火来,一时间浓烟四起,火苗跳跃,一块地都是红彤彤的,火苗照红了人的脸,照亮了夜空,煞是壮观。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群众种田因肥料不足在做“火烧肥”。到烟散火熄,“火烧肥”就做好了。这样收成也略有提高,但不明显。
后来国家已制出了化肥,名字叫“肥田粉”。大多数农民不接受,以为能把地烧坏。因为量小偏远农村基本不用。
制土杂肥是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庭院里选择固定的地方,拉些土、扫些垃圾、灶里掏些草木灰,浇上洗衣水、刷锅水等。日久天长粪堆越来越大,这就是土杂肥。
很早以来人们就注意利用草木灰。人们已经懂得“一棵红薯一把灰,红薯结的成大堆”了。在栽红薯的时候,毎棵红薯施一把灰,红薯确实增产。
人们还注意换老房子土。那时候大多数房子是土墙,很多主房只锅不只烟囱,一烧锅烟雾笼罩全屋。时间久了,墙土熏黑了,相当肥了。队长就和户主商量翻盖房子。生产队有的是劳力和时间,冬闲、春闲时各生产队要翻盖三、五所房子。一所房子可得二十多车肥料。人们还知道“家里土,地里虎”【家里的土上到田里,肥力如虎一样】。各家把厨房里、磨道里、厕所里地下土挖出来换上新土,挖出来的土也是好肥料。
人们还注意捡粪。七十年代基本全民捡粪,,一手㧟罗头,一手拿粪铲,穿街走巷,把牲畜粪便捡到罗头里。生产队里交粪论斤吃分,谁的分多,分的粮食就多。所以上至老人下至孩子,基本都捡粪。在村子里转圈捡,在田野里跑着捡,还有的去外村捡,牲口交易会上捡。去地里捡粪滑稽吧?粪应该施到地里,已经在地里了再捡到篮子里,㧟到村子里,再运到地里。
七八十年代党和政府号召人民压绿肥和高温积肥。压绿肥就是挖一粪坑兑水兑土,扔青草、青棵子、牲口粪、人粪尿等。隔几天水变黑了,起泡了,再兑以上的料子。如此几次坑满了。整池变黑挖出来。就是不错的肥料。高温积肥是选择一年里气温最高的伏天,用麦秸、麦糠、牛马粪、青草、土等堆在一起加水,然后把堆涂泥封闭。让堆内发热约半月二十天,各种草腐烂整体变黑,高温积肥就完成了。
对猪圈、羊圈多兑土、勤出圈也是积肥的好方法。
高温积肥和压绿肥兑的黄土,有时出粪时还是新鲜黄土颜色。有人把这叫“黄土大搬家”。这是对沤制绿肥的讽刺。是说部分土肥效率不高,又搭了功夫。
七十年代中后期,一些县城建了化肥厂,但只生产碳酸氢铵。一百斤卖价六元,但生产队也不多用。后来有了磷肥厂,群众说是石头沫子做的也不接受。
人们一方面沿历史传统积肥,一方面广挖积肥渠道。冬闲挖塘泥、河泥。自己村子里有海子、水坑、水塘的,遇旱天把水抽干,男女劳力齐上阵,用泥兜子抬,用架子车拉。田里用黑泥铺一层。有“塘泥上了田,要肥两三年”的说法。另外又搞起了:“小尿池”、“小粪池”、“小粪堆”、“小扫帚”的积肥措施。
但是粮食产量还是在四百斤左右徘徊。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全面改革开放吹响了号角。分队后土地施肥是个转折点,人们对粮食产量有了新的要求, 除了土杂肥等施足施够,每亩还要施一百斤碳铵。人们初施磷肥效果很好。以后十多年都是亩施化肥磷肥双百斤。而后几年又传说土壤不缺磷,便改亩施磷肥五十斤、化肥有所增加。但夏季玉米追施化肥,为夺高产有亩施二百斤的。进入两千年后含氮磷钾多种元素的复合肥问世。亩施百斤复合肥还要加三到五十斤尿素。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