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那年端午节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1 21:54 阅读(0)

 那年端午节

 
 亢秋亚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生产队即将解散之际,也正是生活比较困难的时候。人们常年吃的是纯玉米馍和纯红薯面馍,硬的像石头一样,就这有时还接续不住新粮下来,更别说平时能吃到一块白面馍了。
那时我们家缺乏劳力,一家六口人只有爷爷和大姐两人挣公分 (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下来折合的劳动日寥寥无几,而一个劳动日只折0.15元,还非现钱,是各家到生产队里分粮食时顶账用。因此我们家分的粮食总是接续不住新粮。细粮就更少的可怜了。我只有每年眼巴巴地盼望过年,其次就是盼着过"端午节"了。 
母亲那时是村里人所周知的孝顺儿媳,时常给家里唯一的老人——爷爷另开小灶。家里分的一点小麦,也都留着给爷爷蒸几个两半馍(麦子和玉米面掺在一起的面)和做一点白面面条用。每顿饭等爷吃过后,她才和我们姊妹几人吃一些纯红薯面馍、纯玉米面馍及一些杂粮面条。
我们姊妹们那时虽小,但都非常懂事,从不偷吃母亲的孝心。
那时期一到过年时,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不仅能穿上新衣服(尽管只是简单、廉价的洋布面料),还能吃上几天白馍和肉菜。因此我们这群无知的孩童总是刚过完年,就傻傻地问大人,下一个年什么时间能过……
记得那些年,我也非常喜欢过端午节,因为端午节时分,新麦子要分下来了,新麦面也就快有了。那时母亲就会借着过传统节日“端午节”为名,咬咬牙,狠狠心把家里的面瓮(大约能盛二三十斤面粉的大瓦缸)清空一遍,给我们姊妹们蒸上几个白面馍,她最主要是想蒸一些“布袋”和“屯”样式的馍馍,这是地方当时的传统,也是人们对来年生活寄托的一点希望:希望来年粮食五谷丰登,细粮多分点,布袋里能多盛些,家里能多屯些……
那时我们小孩子憨憨的,那懂大人的心思,蒸好麦面布袋馍,不等母亲祈祷许愿完,拿来就吃。不要一点菜,都那么香,那么好吃。 
记得有一年端午节,母亲没有如期给我们蒸白面馍,我放学后闹着不吃饭,说端午节也不给人家改善一下,有的的小娃过节都能吃到米粽子,吃到白馍馍,为啥我们家还吃这硬如石头的纯红薯面馍。
母亲苦笑了一下,也没给我多解释,她知道我在气头上,是解释不清的,但她却在默默地想着办法来照顾我的情绪。
第二天放学回家,母亲给我取出一个白面烙馍,说是为了给我补过端午节的。过后才知道母亲为了我不伤心,在家里连粗粮都捉襟见肘的时候,还到邻居家借了一碗麦面,给我烙了两个烙馍,并答应邻居,新麦分了磨出来后立即还人家面……
那时母亲只想着我最小、就有点宠我,不想伤我心,可我一点也不知道母亲当时是多么的作难,多么的无奈: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时光过去几十年了,但那年那代所过的那个特殊的端午节,仍然记忆犹新,就像昨天刚发生过一样。每回想一回,就会百感交集一回……
是呀,从那时人们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白面馍馍,到如今顿顿都是白馍,顿顿都有鲜菜,顿顿都可以见浑见油的好光景,我们可都是真真切切亲身见证了。
小时候常常抱怨大人:“什么时候让人能把白面馍馍吃够,什么时候才能在平时就可以穿上新衣服……”这些期盼早已成为现实,甚至有点不值得上口,因为一些更亮更炫的生活,及一些现代化的、高科技的生活已成为现代中国人每日生活的主旋律。能赶上这样的好时候,过上这样的好光景,我没有理由不知足,没有理由不感恩。
我常常把我小时候如何吃硬硬的玉米、红薯面馍,吃黑黑粗粗的豆面条;如何只能穿棉布衣,洋布衫以及过苦日子的事说给现在的孩子听,他们根本体会不出来,还说现在的纯红薯面馍和纯玉米面馍比白面馍贵多了,天天吃豆面条是高营养东西,年年穿棉子布衣服舒服……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