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淮南的端午女孩不穿虎头鞋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2 17:10 阅读(0)

 淮南的端午女孩不穿虎头鞋

 
作者:姜姗
 
    临近端午节,青青的粽叶和糯米成了主角。清明前腌制的鸡鸭鹅蛋忍不住寂寞也来了,手工绣的虎头鞋踩着端午的节拍也来了……民间传说癞猴子(蟾蜍)会在端午节这天躲起来,你若不信,可以试着找找。据说端午节出现的癞猴子,都是极品。你若寻着这个癞猴子,它可是无价之宝啊。传说就是传说,不必当真吧!
 
    记得小时候大人们都赶在没出太阳之前去采艾蒿,他们通常会选粗壮的还挂着露水艾蒿。这样的艾蒿香味浓郁,可以驱虫避邪。他们采来会挂在窗户和门楣上,女子们则将艾草别在乌黑的发髻间。艾叶香气随着女子们忙碌的身影,渲染的每个角落都有浓浓的艾香。民谣:端午不插艾,死了变成老鳖盖。因为有这个说法,人们唯恐落后。更有甚者,有的人家用艾草编个花环给小狗也戴上。端午节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派大孩子去排队买糖糕和油条。我们家都是提前包好粽子,再洗去裹着红泥巴的腌鸡蛋和咸鸭蛋准备着。端午节早晨天不亮就开始生火煮粽子和鸡鸭蛋了。待到火苗热情的亲吻铁锅,这一天叫醒我们的却是满屋的粽香。我们忙不迭的冲向粽子,边剥边吃。母亲则喜欢把粽子剥好在盘子里,蘸着红糖慢条斯理的吃。
 
   我忙着吃好,再用红毛线绳编的网兜装一个盐鸡蛋带到学校。不是没吃饱,而是准备用这鸡蛋和同学的鸡蛋斗架。互相比比谁家的鸡蛋抗击打,碰烂的一方,不准哭只能自吞"坏蛋"。其实同学们都不喜欢鸡蛋被碰碎。有几个耍赖的同学,会略施小计,斗架时他们只把鸡蛋略露一点。对方相碰的其实是手指关节,鸡蛋碰到手指关节骨头上,不碎才怪呢!我喜欢看同学做这个游戏,却从不参与。我情愿让胃有更大的空间,因为端午节中午照例有一桌丰盛的午餐。中国人讲究吃是有目共睹的,平时舍不得吃,都积攒到年节才舍得吃。端午节的菜单更是精致的不得了!用一句顺口溜可以概括:斤鸡,碗鱼,马蹄鳖,笔杆子黄鳝。这句话意思是,斤把重的小鸡,荷叶碗长的鱼。马蹄大的鳖,毛笔杆子粗的黄鳝。只有具备这些特征的食材,才是上上之选。那时吃黄鳝都是在家宰杀,用干净纸接住黄鳝的血,据说生疮的人贴上黄鳝血一贴就好。还说黄鳝血抹到嘴上,嘴就会歪斜。黄鳝血有没有这些疗效,无人考证,这些只是传说而已!人们杀鸡时会念叼:小鸡小鸡你莫怪,你是俺家一道菜。今年早早去,明年早早来。炒鸡蛋时会说:小小鸡蛋赛葡萄,里有骨头外有毛,扑拉一声锅沿响,躲过阳间这一刀。总之这一天是人间美食日,鸡界遭殃时!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最重要的是防疫。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过去缺医少药,人们生病了,都是依赖老人经验,挖些草药熬煎对付一下。老祖先们在生产劳动中不断的摸索总结经验,据他们观察时近端午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为了治疗疾病,解除病毒。人们终于发现艾草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可以驱虫防疫。老人常说麦茬子烂,就会出现不少疫病。大概就是这个原因,让人们恐惧五月,称五月为毒月。民间更有五月孩子不能掉床,掉下床会生病招灾的说法。为了孩子们能平安无事,大人们会买来雄黄酒涂在孩子的肚脐和耳鼻手脚等处用以驱虫防疫。他们认为手腕和脚踝上系上五色线,可以驱邪。这个线称为耍线,戴到了六月六才能剪断扔掉。
 
 
    孩子越小抵抗力越差,所以男娃都身穿绣有五毒(蝎子,蜈蚣,蛇,蟾蜍,壁虎)的端午衣(俗称蛤蟆皮),脚穿虎头鞋。端午节穿虎头鞋是有讲究的,要么一双不穿,要穿必须连续三年端午节都穿新虎头鞋,才会百毒不侵,大吉大利。虎头鞋是做给男孩穿的,女孩不能穿。女孩若穿虎头鞋,男孩吓得不敢来!这句话是讲女孩若穿虎头鞋,这家就不能生男孩了。在过去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没人敢触犯祖宗的‘红线’。女孩只能穿绣花鞋和绣猫的鞋,女孩的绣花鞋会绣:"事事如意一棵葱,亲娘拽住不放松的图样。"虎头鞋是男孩子的专利鞋啊!穿虎头鞋,着端午衣,系五色线,人们还是不放心,所以他们会用艾叶和香草缝个香包佩戴胸前,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百毒不侵,长命百岁!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