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戴着神秘面纱的35号院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4 09:02 阅读(0)

           戴着神秘面纱的35号院

                           文何建华
 
 
      近期,箕子湖周边300多亩棚户区、大杂院拆迁待建,湖南侧的城隍庙及东临的35号院得以保护。
      城隍庙是市民们常来上香之地,知名度高自不待言。而与之相距仅百米的35号院则门前冷落,住在院里的理姓十口之家极少有人打扰,只是因拆迁与保护的问题,最近才不断有一拨一拨的人走进走出。院门西侧墙壁上明明写着×—168,应该是当拆户的序号,可能是序号旁的那块石碑,阻止了拆迁者的脚步。
      石碑正面刻周口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央党校西华五七干校35号旧址,下款落周口市人民政府2011年11月1日公布,周口市文广新局2014年12月1日立。碑阴刻保护范围:自旧址地基四壁起,向四周外扩各20米。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外围边线向四周外扩各30米。
      从政府公布和立碑时间看,作为市级文保单位的35号院,实在太年轻,加之对该院的文化内涵研究开发不太到位,社会各界对其知之不多也就在所难免了。不少人认为,35号院一直戴着神秘的面纱。
      该院东仅一墙之隔,有一破旧小院,拆迁序号为×—169,暂时未拆。院主人薛玉西,61岁,原在金融部门工作,已偏瘫十余年,生活已失去自理能力,全靠妻子柳女士专职伺候。他含浑不清的说,他老两口住的三间低矮瓦房,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原为张家大户养马人的住处,他和父亲薛培川都出生在这所房里。父亲曾参加过雪枫军政大学抗战干部培训班,担任过陈毅的秘书,现存有父亲的毕业证书和委任状。还说,35号院是他父亲主持建设的。
      35号院,原为两进院,后院早已无存。现在人们看到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上下各三间的两层小楼,砖木结构。下层隔成三间,上层三间相通,木质楼板,墙体上尚留两个红色“忠”字,字由“永远忠于毛泽东的革命路线”等字组成。院内有东厢房2间,西厢房5间。大门圆拱形,木门木框。
      房屋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当时,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化私营企业为国营企业,工商业者响应国家号召,成立了西华县工商业联合会,并集资兴建了这个聚会、学习、交流的场所。
 
      据西华政协文史资料“五七干校”专辑记载,“文革”中期,按照毛泽东的“五七指示”精神,中央党校在西华县的叶埠口、西华营和黄泛区农场等地创办“五七干校”,中央党校的一批干部和教员来到西华劳动学习。1969年冬,出于备战的需要,中央决定向京外紧急疏散一批高级干部和高层次人才,时任中央党校校长、党委书记,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林枫,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杨献珍,副校长李一非和老红军干部等都曾住到35号院。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革”领导小组组长的康生到西华“视察”期间也曾居住于此。
      前些日子,本地知名学人盛安生先生,出于文化人的良知、责任和自信,费尽周折,主动作为,终于联系上了若干住过35号院老前辈的后人,其中就有郭大力、黄松龄两位老先生的后代。郭大力是《资本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史》的翻译者,其中《剩余价值学说史》正是在35号院内译成的。他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键人物之一。黄松龄先生是著名经济学家,病重期间住西华人民医院,后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回到北京治疗。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