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元宵节爱吃鸡公粑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5 00:11 阅读(1)

 元宵节爱吃鸡公粑

 
 
余春明
 
 
元宵节吃汤圆,其实是北方人的习俗,他们称汤圆为元宵。在我们家乡,以前是没有汤圆吃的,倒是时兴吃鸡公粑。对于元宵节的解释,家乡也很特别。人们认为到了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所谓“吃了元宵酒,各自奔前程”,家里过年剩下的猪头、猪脚和猪内脏之类的食品也该都消掉了。“消”和“宵”同音,有点道理。
 
粑是家乡最普通的食品,种类繁多,配合不同的节日食用,可以说人的一生都离不开粑。过年有糯米粑、麻糍粑,端午节有小麦粑,中秋节有炒米粑、发粑,要吃大半年的印粑,做屋上梁有抛梁粑,小孩歇周有圆头粑,元宵节则是鸡公粑。
 
何为鸡公粑?其实也是炒米粑。一般的炒米粑是圆球形(有的地方是扁形的),中间包了馅,而鸡公粑不光形象不同,中间也没馅。米就是一般的籼米,淘干净后放在锅里煮炒,晾凉了再放到磨里去磨,用磨出来的粉做的粑就是炒米粑。
 
鸡公粑的原料也是这炒米粉,不过做起来就比炒米粑讲究多了,没有点心灵手巧是不行的。鸡公粑就是把米粉捏成公鸡的模样。除了捏公鸡,还捏猪神福(猪头)、鹅、鸭及鲤鱼等。一般不会捏牛及其它动物,更不会捏人。
 
为何会有这种现象,还得从元宵节的习俗说起。家乡的元宵节很重视天地神灵及先人。过年时除了在除夕傍晚要上祖坟山祭祀外,元宵节的傍晚也要到祖先的坟前散灯。以前是真的要在祖坟前点灯的,现在除了新亡的父母,年代久远的祖坟就免了。这是因为人间讲究元宵放花灯,为表示不忘先人,祭祀祖先就有散灯之说。如今散灯一般就是放鞭炮、上香烧钱纸、供祭品而已。而这祭品就少不了鸡公粑。古人祭祀祖先常用猪神福、雄鸡和鲤鱼三牲,可见鸡公粑的主要用途也是为了祭祖,当然不能捏其它动物,更不能捏人,祖宗是不吃的。
 
还有一种说法,做鸡公粑也有祈求一年人寿年丰的目的。鱼象征年年有余,猪神福象征神赐予福气,雄鸡更有吉祥多福的味道。正是带着这种淳朴美好的愿望,小时候,家乡人们在元宵节都会做鸡公粑,除了祭祀祖先,更多的还是全家人在元宵节的早餐时吃。让热闹的元宵节更增加了一种神秘的喜庆气氛。
 
那时候,奶奶最会做鸡公粑。元宵节前一天,母亲就掏好了两三升米,在锅里先煮后炒,待有七八成熟后,从锅里盛出,倒进簸篮里晾;刚刚晾凉,就放到石磨里去磨。磨炒米比磨其它粮食还要累,因为炒米是韧的,磨的时候容易滞在一起。磨出来的粉是半干的,呈条状,只有待它干了,才呈粉状。见母亲磨得很辛苦,小孩子的我会在磨担(手把)边上搭把手。母亲笑着说,四两帮千斤,我伢仂能干!受到夸奖的我推得更卖力。
 
磨好了粉,晚上就要搜粉做粑了。搜粉还是母亲完成,而做鸡公粑就是奶奶的事了。这时候,我一定会站在旁边看,有时还会抓把粉团学着捏。粉团在奶奶手里三下两下就初成规模,鸡像鸡来鱼像鱼,而我怎么捏也捏不像。只见奶奶在捏成公鸡模样的粉团上用剪刀剪鸡冠,剪羽毛,剪翅膀,剪尾巴,弄得是活灵活现。而猪神福上的大耳朵和大鼻子,也捏得惟妙惟肖。更有那鲤鱼鳞,被她用剪刀那么一剪,也堪与真鱼鳞媲美。最难弄的恐怕是鸡的眼珠了,这可不是剪出来的。不过,奶奶一点也不慌,她早就准备好了一种藤蔓植物的籽,俗称鸡眼子。圆圆的,黑得发亮,比豌豆要小一半,镶在鸡公粑的眼睛部位,特别神似。
 
元宵节的早餐,我们全家主要吃鸡公粑,当然要留足傍晚去祖坟山散灯时用的。看着这一个个工艺品似的鸡公粑,我还真有点舍不得吃。上午我们小孩子一起玩,大家都会从家里拿一只鸡公粑来,有点比比谁家做得最好的味道。我拿的鸡公粑最会博得大家的眼球,在比赛中拔头筹,奶奶会做鸡公粑也就在村里出了名。现在想起当年吃鸡公粑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感到特别的温馨。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