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理发店旧事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6 07:10 阅读(1)

 吴来根散文|理发店旧事

每当我路过大街小巷,看见林林总总、装修风格各异的发廊屋,总会勾起我对陈年发事的记忆。
 
与现在浮夸的发型设计师、美容大师称呼不同,说穿了,以前的称呼很简单也眀了,剃头匠,客气的叫法也不过加个师傅,被人尊为剃头师傅而已,反正我们孩提时代,对手艺人还是比较尊敬的。
 
小时候,剃头店很少,在惹大的嘉兴城也屈指可数。我记忆中,除了盐仓桥边的绢纺理发店外,据我知,可能就是南湖戏园对面有个饮服公司开的理发店,那时候学校组织看电影,经常路过,我小学同学赵捷的父亲就是那的剃头师傅。另外勤俭路光明糖果店边也有爿叫新涌洲的国营理发店。在我印象中,南门和甪里街以及中基路上好像各有爿小店,当然我父亲工作过的“红运”公司机修工场边,现秀州中学大门对面环城河边公司浴室门口也有个单位理发室,那时候,我去父亲单位,先理好头发,再泡个浴,舒服又惬意。
 
  最早嘉兴的剃头师傅基本上是扬州、镇江一带过来的手艺人,我儿时的邻居孔家大爹就是新涌洲的老师傅,一个和蔼可亲的镇江老人。以前吃手艺饭的人,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很深,对人笑脸相待的,服务态度绝对好。
 
那时的理发店设施比较简单,一张可以调节的椅子,前面放片镜子,用块围兜,另外就是手推轧钳和梳子及几把剪刀,墙上挂块油光发亮的“避刀布”,炉子烧点热水,配上毛巾肥皂就可营业。
 
虽然设施简陋,但那时的师傅真的可以称得上工匠,水平高,配套服务多,修面,陶耳,按摩一条龙,也没有额外收费,客人满意,完全是一种享受。那年月,受艰苦朴素思想的影响,男的基本都是学生头,难得几个理个三七分,或者大包头,稍考究的头上擦点油腻的发腊,头发定型不走样。但背后有人会说,这个像上海滩当年的小k。而女人大部分理个“柯湘”头,刘海用烧红的火钳,烫个卷发算是时髦的打扮了。
 
每年春节过年前,是理发师傅最忙碌的时候,因为传统的习俗,讨个吉利口彩,清爽过个年,一切从头开始,这段时间,各个理发店生意兴隆,常常加班加点到半夜,而店堂里大家有序坐在长椅里等待着,当然店里大多有报架,放着报刊杂志供读者阅读,顾客也不会急燥,因为那个年代信息闭塞,国家大事和家长里短都是靠口口相传来传递,所以理发店和茶馆店一样是聊天吹牛的场所,也是灵市面,打听消息的好去处。
 
  除了国营或集体理店外,有时也有些人拎个包,游街穿巷的吆喝着上门服务,收费就相对低廉,又不用排队,还是比较有市场的,那个时候属于资本主义尾巴,只能偷偷摸摸进行。当年我的培红表哥,当兵前,跟着在七星陈家桥开理发店的水坤姑夫,学会理发的,也斗胆走村入户为民服务,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年纪开始挣外块,补贴家用,由于从小养成习惯,李培红表哥日后的生意做得相当红火。我还记得,下乡在七星公社,邻居银行赵红行长家的小娘舅,叫沈文生,也有这样的手艺,小时候为我剃过头。
 
当然孩子出生满月首次理发,称为“满月头”,也有讲究,一般会给剃头师傅红包,显示人生开始。还有长辈去逝,出丧前,子孙后代会去理个法,以示守孝,直到断七后,才能再理,据说这样才能使逝者今生的灵魂理清,道明。
 
由于理发手艺方便易学,初一时我自己也买过工具,立志将来做个理发师,可惜学艺不精,只帮助同学理过几个俗称马桶盖头,后来就全无兴致。而那些自学成材的年青人,则学有所需,充分发挥了,各单位的团组织在三月学雷锋的日子里,闹市区最多的摊位就是理发了,好像成了拳头产品,保留项目,年年都能为民服务,受益的人还真不少。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