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永远的梁家河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3:50 阅读(0)

永远的梁家河

 吴仲尧(浙江绍兴)

 
早就听说延安有个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下乡插队的地方。在陕北这片峁梁起伏、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藏在山沟沟里的梁家河,原本只是一个贫困、落后、荒凉到近乎原始状态的小山村。然而,就是在这个小村庄里,不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质朴的陕北儿女,更是走出了一位新时代的掌舵人,正带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梁家河,无疑成了我心中的一方圣地,魂牵梦萦,无限向往。
顶着陕北七月的骄阳,我有幸参加了“学习延安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党性教育培训班,与学员们一起,怀着崇敬之情,带着虔诚之心,脚踏坚实的黄土地,沿着总书记当年的知青足迹,开启梁家河之行。
一条小河顺山势蜿蜒流淌而下,将村庄一分为二,我猜想,这一定就是梁家河了。河岸之上,是平坦清洁的水泥村道,两边的枣树随风摇曳,青色的枣子像顽皮的孩童在绿叶间跳跃。在延安高地红色文化培训中心老师的引导下,聆听讲解员仿佛身临其境的讲述,既觉亲切而又激动。一路上,我在村史馆中寻觅,在知青井边思考,在沼气池旁叩门,在知青院里回望,在土炕床头深思……真实地感受到当年总书记插队时栉风沐雨的生活场景和筚路蓝缕的艰辛经历。
 
 
 
那么,就让我们把时间的镜头转换到40年前吧。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习近平提着一大箱子书籍,与14名北京知青来到这穷山恶水的梁家河插队落户。庆幸的是,这里的乡亲淳朴善良,尽管自己土里刨食,还苦苦挣扎在饥饿边缘,却无私地张开了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批远道而来的北京娃。从此,习近平在梁家河扎下了根,一待就是7年。
我一边参观一边思忖,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青年习近平度过漫长而艰苦的7年岁月?他在这里收获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为什么他始终对这片土地无比眷恋,对这里的乡亲满怀深情厚谊?我深信,只要踏上这片梦开始的土地,一切都会找到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是呀,小山沟里有大学问,大学问蕴含大精神。40年前,当一个满怀理想的年轻人不远万里来到这个穷乡僻壤,当他的灵魂与这片红色土壤水乳交融紧紧连在一起,这里的磨练砥砺怎能不成为他刻骨铭心的记忆?正如总书记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今天,当我阅读总书记的系列著作,深切地体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许多闪光,早在那个时候已播下种子,萌芽生根。
 
 
 
正是在梁家河,习近平目睹了乡亲们“把草根一点一点地搂回来当柴烧”、“一年到头人畜同饮喝河水”,真切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苦难。于是,他顶烈日冒酷暑,远赴四川,实地考察学习沼气池建造技术,带领村民建成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彻底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问题,并在全县推广应用。于是,他跑遍前村后庄寻水源,找到了好水源,与村民一起挥舞镢头,昼夜奋战,在干涸的黄土高坡硬地挖出了一泓清泉水,一口幸福井,解决了当时的吃水难题,村民亲切地把水井叫做知青井。于是,他带领村民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冬里,光着脚,肩扛背驮,垒石筑坝,夯土打堤,把十年九荒的贫瘠山地,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沃土。从此,百姓的疾苦始终感同身受,群众的冷暖一直放在心头。读懂梁家河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就能理解要坚决打赢脱贫致富攻坚战所蕴含的沉甸甸的分量,就能找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情感源头。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