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生命最后的仪式——记金寨农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05:24 阅读(0)

 廖鹏程:生命最后的仪式——记金寨农

 
 
去年6月17日,81岁大姑母走完了辛酸坎坷的一生,我向单位请假前去吊唁。因为是至亲,必须要等逝者出殡后才能走,所以我目睹了整个做斋过程。吹打弹唱、鼓锣喧天、海螺高扬、灯烛辉煌、诵经礼忏、度亡生天。虽然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逝者的缅怀,但这种传统的做斋习俗是否值得保留和推崇,确实需要思考和探究。
 
 
 
做斋习俗在金寨由来已久,具体从哪朝哪代开始兴起,现无从查考。全国其他地方农村也有类似习俗,各地叫法不同,统称做法事。凡是去逝的人,亲人们总要为其做斋和“交房子”(焚烧纸扎的祭品),为逝者焚香化钱,超度亡魂,希望逝者在阴间生活过得好一些,这当然带有迷信色彩。到底有何作用?谁也无法证明,但在金寨乡村却成了一种对生命最后的重要仪式。
 
 
 
做斋的人,常称道士,也叫先生,都是男性人员。但做斋的道士并不是专职人员,平时务农经商,与其他农民身份无异,“唱道”是副业。一旦有人去世,都是由逝者家人派人(现在多用手机联系)去请一个道士,亦叫“团头”,即负责人。这个负责人根据逝者家人要求做斋的规模大小和时间长短等情况,再联系几个同行道士,共同协助完成。负责人需要带锣鼓、书籍、像牌和“文书”等工具材料,而“文书”(过去手工抄写或木刻板拓印,现在多是电脑打印,内容似通关介绍信等,用于每本唱书结束后,随火纸焚烧)需要额外付费的。
 
 
 
做斋整个流程有一文字长单,叫法事单,预留如姓名、时间等空格,填好后张贴在室外墙壁的醒目位置,供人观瞻了解并监督,分项分步完成,不能偷工减料,防止同行帮忙人员自行减少环节步骤。做斋也叫唱道,根据书籍内容,运用快慢节奏并配上锣、鼓、镲、铹䥽、叮当及木鱼等混合声响,构成独特的多人混声或两人对声唱腔,时而快、时而慢,声音高低错落、婉转跌宕起伏,哀怨悠长,夜晚唱声能传递很远,听者为之动容,情绪往往被带到对逝者一生音容笑貌的思念当中。道士所用书籍大多内容是劝世良言、忠孝节义故事等。“文革”期间将做斋定为迷信活动,政府予以禁止。
 
 
 
与做斋匹配的是为逝者“交房子”,即请扎匠(也是副业),使用麻秸等做物品形状的架子,将各色纸张用细小钢刀镂空成不同网状,彩笔勾画,再用浆糊粘贴在架子上,做成“房子”、“金银山”、“童男女”,随时代发展还有“冰厢彩电”、“手机电脑”、“空调轿车”等,找一块空地,铺垫柴草,在上面按序排放,最后一把火化为灰烬。
 
 
 
整个做斋过程可谓耗时费力,劳民伤财。对逝者后代而言,是一次“痛苦的排场”考验。笔者认为,逝后焚烧千刀纸,不如生前端碗饭。以做斋方式为逝者办道场、设祭坛、焚香纸、烧灵屋,场面做得再大,都不如为逝者在生前给予应有的关心照顾,尽人伦孝道,服侍好生活,让其安享晚年。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又一再兴起,一是传统习惯和地方风俗,这是历史根源,难以在短时间彻底改变;二是跟风爱面子,害怕社会舆论,别人家有人去世,请了道士、扎匠,场面热闹,自家不办,面子上过不去,怕人指责“不孝”;而逝者生前的生活状况,别人少有问津;三是心理作用,希望逝者安宁,进入天堂,保佑后人平安发财。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