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年味【下篇】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09:00 阅读(0)
童年的年味【下篇】
●山 泉(陕西)
◆下 篇◆
大年初一早上六点多钟,父亲就把家人叫醒,让哥哥争取放响这条街上第一开门炮,家里争取早点吃完早饭。父母一生勤劳,争强好胜,不甘落后于人,从来不睡懒觉。随着远处传来星星点点的鞭炮声,我在睡意朦胧中被母亲叫醒,穿上新衣服在家门口看哥哥放炮。炮刚放完,姐姐招呼我们吃新年的第一顿饭——“汤汤面”。
------
“汤汤面”是我们武功县及周边地区民间广泛用于待客的主食。过去,只有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才吃汤汤面。顾名思义,汤汤面以汤为主,一碗汤面中,比韭菜叶还细的面条只有一大口那么多,亦美其名为“一口香”。制作时,一个锅烧汤(上等的汤是以鸡汤为主),汤里加上调味品和菜子油,临出汤时,汤里飘上葱花和旗形薄鸡蛋饼(因此又称“旗花面”);另一个锅下面条,然后,挑一筷头的面条到碗里,放上鸡肉丝、海带丝和黄花菜等臊子,最后浇上一勺滚烫的汤,这样,一碗香喷喷的汤汤面就做好了。
陕西人吃面一般用大碗,可我家乡的汤汤面有特制的小碗,口径小且深度浅,主要是因为面条少,待客时,客人吃得快,为了及时供上汤汤面,主人端面时,一木盘要放六至九碗面;如果碗太大,不仅费汤,而且沉重。因此,待客端面时,小孩子是端不了盘的。
姐姐端了一盘汤汤面放到灶房外面的饭桌上,一股香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升腾。父亲先端了两碗放到祖先的祭台上,然后,爷仨开始吃汤汤面。我一碗接着碗一地吃着,三碗、五碗、八碗……一口气吃了十几碗,直到吃得胃涨肚圆。
汤汤面才是我真正的年味。
我家早早地吃完汤汤面,天快亮了,街上的炮声才开始密集起来。这时,该到我撒欢的时候了,我急忙奔到街道上,追着炮声,和小伙伴们一家接着一家地去拣炮。
早晨,在各家吃完早饭之后,我们要好的小伙伴相约结队,去给熟悉的、年龄大的长辈拜年。街东头的大爷、西头老奶奶、南面的伯伯、北面婶婶,一家一家地磕头拜年,一角二角地收压岁钱,一把一把地装着瓜子、花生和水果糖。一个上午下来,小伙伴们收获满满,压岁钱收了好几块,新衣服所有兜兜里塞满了花生和糖果。
我们家乡,正月初一和初二一般不走亲戚,这两天人们以休闲娱乐为主。那时,提倡节俭,反对封建迷信,所以,禁止耍社火、唱古装戏等,只有村上的高声喇叭唱着革命歌曲和样板戏。男人们在街上三个一团、五个一堆下棋、丢方(类似五子棋)、听人说书。年轻人在村小学打蓝球、乒乓球。妇女们在一起拉家常、说笑话。女孩子互相比新衣服、踢毽子、跳绳、跳房子。我们小男孩子则放炮、“玩枪打仗”、打四角、滚铁环、藏猫猫……
------
从正月初三开始,人们开始走亲戚。女儿回娘家,外甥看舅舅,晚辈看长辈,拿的礼品一般是十个大礼馍。此间,朋友、战友和同学等平辈互相拜年,礼品一般是点心、白糖和烟酒等。
从正月初五以后,长辈开始回访晚辈,舅家给外甥送灯笼。我小时候,灯笼有透明小宫灯、纸折的莲花灯和火晶柿子灯。一到晚上,小孩子们挑着舅舅送的灯笼在街道上走来走去,互相比试着,看谁的灯笼漂亮、谁挑的灯笼多,还时不时的在一起碰灯笼,一旦碰燃灯笼,常常引起哭闹和喊叫。黑夜里,一盏盏灯笼像天上的星星,在街上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