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漫话奇台名村塘坊门(五)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09:47 阅读(0)

 漫话奇台名村塘坊门(五)

作者/马维生
 
深厚的农耕文化
1967年之前,塘坊门庙滩上有一座大有名气的戏楼,西靠财神庙,东临关帝庙,故有“大庙对戏楼”之说。该楼平地拔起,高约8米,东西长约13米,南北宽约10米,一共3间,属砖木结构。四角飞檐斗拱,风铃悬吊,脊陡瓦重,十分状观。据说此楼是著名木匠冯光设计并牵头施工的,有100多年历史了。整个建筑核心部位由四个粗大的木柱与后面的四根木柱相互对衬,分别与四根牵木、四根大梁楔卯,受力科学,坚固牢靠。楼内东西有一片砖墙,把里面隔为前后两部分,后面的地基为土夯实地,当作化妆室,西边有小门,小门下面有上楼的台阶,岀进较方便。前面的面积较大,是主戏台,离地面高约2米,台上铺板,下面是空的,三面沒有护栏,边沿用一尺见方的木头拱围。楼掤顶部也是刀刻的图案,究竞刻的什么图案,记不清了,只记得线条清晰,刀工精绝,彩漆描绘,十分好看。
我与戏楼有缘,曾在1966年冬季,与同伴蒲春光、马绪爱,在上面演了一岀活宝剧,名字叫《美国兵》。当时因为岁数小,演的是否成功不得而知,但是幼嫩的童音与滑稽的动作令人发笑,获得了阵阵掌声。稍后,江苏支边青年林建国和当地女轻年演了一出《小姑贤》剧目。虽然服装简陋,乐器配音有限,没有扩音设备,唱词道白南腔北调,但是剧情生动,演技到位,弥补了美中不足,还是博得了阵阵掌声。
据村内老人讲:自戏楼建起之后,每逢春节,都要请外地戏班唱大戏,直到正月十五结束。每到唱戏的时候,一干戏曲爱好者或坐马车,或骑马,齐聚台下观戏。有些饭馆借此机会,在戏台附近搭灶安锅,做些风味小吃,以满足远道观戏者的肚腹需求。买香烟瓜子或针头线脑的小贩也会前来凑商机,那场景端得十分热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风情左右一方人,戏楼是弘扬乡土文化的阵地,是戏曲艺人表现技艺的平台,也是村人心目中的崇拜所在,可惜在破四旧的冲击下拆毁了。它的毁灭令塘坊门的念旧派心寒,甚至于抹泪抽咽或恋恋不舍,但是已经毁了,能奈其何?不妨站在乐观的层面上讲,它毕经在塘坊门的乐土上耸立过,辉煌过,給人们带来过欢声笑语,是塘坊们人曾经引以为骄的亮点之一。我坚信,不久的将来,这座闻名于奇台的戏楼,必将在本土文化史卷中间,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塘坊门的文艺爱好者很多,生旦净丑各有奇绝,小曲杂唱不绝于耳,在农耕文化与庙宇文化的影响下,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如火如荼。1952年至1966年之间,外地剧团前后在塘坊门乡公所院内较艺。陆续演过古妆戏《铡美案》、《赵氏孤儿》、《白蛇传》、《封神演义》片断之《黄河阵》等剧目。1957年冬,塘坊门学校师生演了《白毛女》歌剧,以娴熟的表演技艺、凄美的唱腔,精湛的乐器伴奏,赢得了阵阵喝彩声。一些老人在近60年后的今天,提起来当年的演岀来,仍然是赞誉有加。1968年冬,在大队院内进行节目表演,8队村民演过秦腔戏《血泪仇》,7队村民演过秦腔移植样板戏《沙家浜》,3队村民演过《智取威虎山》,女青年马淑莉演唱过《一条大河》歌曲,还和几位同伴演过四清工作组编的山东柳琴《赵白话》。塘坊门学校的老师和学子们也不甘落后,唱歌跳舞,争相献艺,博得阵阵掌声。其中6年级学生演过《十送红军》的歌剧,我与张佩英同学演了曲艺节目“幸福庄”。
塘坊门还有一件文艺傲事,那就是轰动一时的社火表演,其最精绝热闹的一幕如下所述。那是1967年正月15日中午,天气晴郎,微风徐徐。塘坊门庙滩操场四周已是人山人海,1队的40多人社火队在一面大鼓的捶击和几面铜钗的击拍中开始表演。参演的女人们沐浴在喜庆的喜悦之中,头上的秀发或扎辨或结挽,或别钗或插花,描眉画唇,打粉擦油,香气四溢,再加上淡抹的红脸蛋与腮边的迷人酒窝儿,更加呈显岀几多妩媚妖娆之态。身穿压在箱底的新衣服,腰系红绿绸带,随着高亢激烈的咚咚鼓声或亢锵有力的锣声,踏着均匀的脚步,轻快地翩翩起舞。参加表演的男士们身穿各色吉服,脚踩高低不等的高跷,腰胯腰鼓,手拿鼓锤,边敲边舞。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