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土地啊土地│时代云图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2:24 阅读(0)

土地啊土地│时代云图

 侄儿弄璋之喜,哥嫂请我吃喜酒,我喜不自胜。看见侄儿左把花枝又把杯,乐不可支的高兴劲儿,我同嘉宾们一样沉静在欢乐喜庆中。大哥说,前天家里拿到政府土地补偿款十几万元,今天又是孙儿九天,这叫双喜临门。客人们连连应喏,道喜祝贺。问明原因,大爷说,我们枣林组刚刚被征收60亩土地,人均获得一万四千多元。我听后,惊喜的篮子里又添加了一份惊讶。大脑“桌面”被点击,打开了记忆闸门,关于土地知识的一些历史画面浮现眼前。

三山六水一份田。这广袤大地能供给人们不竭衣食来源的土地只有十分之一。土地是农民及其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各种农产品生产都离不开土地。历史告诉我们,凡是经济繁荣,政事顺遂,百姓和乐的王朝都重视农业生产。唐太宗把重视农业作为治国之本,“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唐朝的租庸调制;北宋的农田水利法;明朝的一条鞭法;还有清朝的更名田,摊丁亩,对当时农业发展,经济繁荣以及政权稳固都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些税收政策和对农业生产管理的具体措施,从侧面反映了土地的“本”性所在。
 
------
 
漫长的农业发展文明史,统治阶级对农业生产管理,农民的生产实践,要求人们对每块土地都要倍加珍惜。他们对星罗棋布的一块块土地都贴上一个个“商标”,给它们“取名”“入户”。因为,买的是哪一亩田,交的是哪一亩租,播的是哪一亩苗,割的是哪一亩谷,都要了若指掌,耳熟能详才行。这相当于给婴儿起名字一样,以便他长大后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建立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
给土地贴商标,起名号,最远可以上溯至周朝的分封制。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周天子头戴白玉珠的流苏冕冠,身穿赤色莽袍坐在大堂上如数家珍,一字一珠地念着每块土地名字,并且将其分给他亲属和功臣时的尊贵与威仪。也正是这种分封制,使周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并使其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对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逐步构联出全国管理网络起了重要作用。
我们甚或还可以想像商鞅在废井田,开阡陌时表现出来的“视死忽如归”的睿智与胆识。商鞅变法为以后秦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奠定了基础。也是从商鞅变法起,冠之以各种名字的一块块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相互收售。战国时赵国的赵括曾以国君所赐金帛“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可见当时土地买卖已经大行其道。由于土地买卖存在,土地名称与土地之间像魂魄附体,如影随形。
在封建土地制度下,地主就是凭借对土地占有与支配,把起有名字的土地租给农民耕种,自己则根据土地肥沃贫瘠按亩收租,剥削农民劳动产品。
这种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管理方式一直延续到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那场席卷全国的“暴风骤雨”。它颠覆了几千年来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主人。他们爱惜自己分得的土地。他们像呼唤自己孩子一样呼唤着土地的名字。他们在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土地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丰收年景更是稻囤冒尖、“喜气满晴天”。
 
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年代,“公社是棵长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歌声在祖国上空唱响。那时人们豪情满怀。队长是一地首长和土皇帝,稻场棚政策不留决议案,哪当队长哪说了算。“今天男劳力去‘汤小弯’起红芋”,“明天女劳力去‘蔡小山’拾棉花”。活计安排井然有序。生产队长也不停地发号施令。至于每个田块插秧多少工分,薅草多少工分,施肥多少工分,能做到件件有安排,块块有落实。那时人们物质生活贫穷,但是精神富有。年轻人更是激情四溢,争当无名英雄是他们积极工作的动力。沙石峪的年轻人,邢燕子、郭凤莲和曹承芳都是他们的偶像。晚上收工前,三五个青年凑到一起窃窃私语一番,第二天“张大呆”八斗的窖泥就被“闹”完了。人们不少夸奖那些参与者是无名英雄。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