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新西藏的感想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5:00 阅读(0)

 新西藏的感想

孙满星
 
(—)
我坐了一路的火车,翻越了千山万岭,终于来到了西藏。第二天早晨,我在酒店的大堂见到西藏当地领队小杨,他瘦而精干,责任心强,更喜欢把西藏的历史地理和宗教,全面给大家讲了一遍,在路上,讲到精彩处常常让顾客的掌声不断。他常常感叹西藏发展之快,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内地人来西藏的奉献精神。他说:旧西藏经济十分落后,交通闭塞,没有现代工业,只有牧业和少量农业,手工业。1959年,民主改革后,特别是1978年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的经济步伐不断加快,不仅建立现代工业,交通,教育,商业,特别是医疗,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当车行驶到在西藏市区时,正说的起劲的小杨忽然指着左边窗子说:大家看,那就是布达拉宫。车上所有的眼睛都朝窗外望去。我激动起来,神奇的西藏,多年的梦想——真真实实的西藏,就浮现在我的面前。我忽然想起在埃及开罗,那时正是傍晚,余晖下,领队突然说:大家快看,那是金字塔。全车的人都去看那个金字塔。夕阳下,金字塔壮丽无比。我现在的感受和当时看金字塔感受是一样的。
------
车开出拉萨市,一路向林芝方向开去,车首先要翻越五千多米的米拉山口,车顺着盘山路上去,费了些劲,上到山口,停车的地方,到处挂着彩色的番旗,蓝色的,红色的,绿色的,黄色的,白色的,风一吹,哗啦啦响,游人很多,时间紧,空气稀薄,稍一走动,就头昏,每个人都看上去精神,但是嘴唇都是发紫的。我匆忙拍了几张像,便俯视米拉山的壮丽景色,山洼下面是绿色的草地,藏民的帐篷和牦牛点缀在其中,山峰的半腰是土红色的寺院,虔诚的信徒,五体投地地在叩头,慢慢向山上叩去。奇峰陡起的山峰,一座连着一座,云雾缭绕的,时隐时现,最后面是一座熠熠生辉的雪山,当地人朝拜的圣山。到了西藏,各种粗犷壮美秀雅的大山比比皆是,内地的山是无法跟西藏的山相比的。特别是西藏林芝地区,从山上到峡谷,很有特点:山峰顶上是雪,空气稀薄,接着裸露的岩石,沙石,苔藓,草甸,灌木,针叶乔木,阔叶林,不落叶的乔木和落叶的乔木,从空气稀薄到有氧气,从自然环境中就能感受出来。大约二亿年前,西藏原来是一片汪洋,至今三千万年,地壳板块隆起运动,海水褪去,而形成了洼地(我曾经去尼泊尔买过一块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化石)。青藏高原,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横断山,北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抵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我在去纳木错和羊卓雍错,翻越都在五千米以上的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巴拉山时,蜿蜒曲折的公路下面,从路上向远望去,蜿蜒曲折的公路如蛇行的身子,一直盘旋到山顶上,宽敞笔直的路面,可以错开上山和下山的汽车,陡峭笔直的山脊,被筑路的工人,硬是削下来一块块崖壁,筑成了一段段公路,可以想象当时援藏的工程多么巨大,车在这拔海五千米的山上面,我从车窗子向山下望去,可以看到山谷摔成破烂不堪的黄色工程车,可见当时修公路时,不知付出了多么巨大的艰辛和牺牲。过去的上山路,是坑坑洼洼的,两边的山涧都是常年风化石,稍不注意,掉落下来的石头就会砸死人。以前的牦牛队,翻山越岭时,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才能爬到山顶,有时候还会死人或死牦牛的。那时候爬山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地理博物馆里,有本书,记着这样一件事情。很能说明问题。
------
事情是这样的,说,有一个俄国探险家,1872年来到西藏时,曾写过翻越冈巴拉山时的经历,“路越走越烂,到处是乱石嶙峋,落石处处发生,大家还得提防着石头伤人,当地的藏人拼命赶那几头牦牛,担心它们走不动,卧倒在地上。大伙都心里明白,探险队要是停在这儿就太危险了。这里空气稀薄,道路难走。探险队所有的人,都提心吊胆地往前走着。太阳偏西时,那几头牦牛,越走越慢,如喝了酒一般,晃着,最后嗼嗼叫着不走了。所有的人都急坏了,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几个藏人大声交谈几句,便高声地吆喝着听不懂的喊声,对着那几头拖着东西的牦牛拼命的抽起了鞭子,那些牦牛还是不肯走,后来一个高大个子的藏人小伙子用长长的刀背,用力打那领头的牦牛,队伍这才肯往山上走去。我实在走不动了,一个年龄大的藏人走过来,吆喝着一只牦牛停住,他示意我拉着牦牛的尾巴接着走。我便拉着牦牛的尾巴,迷糊糊地闭住又困又乏 的眼睛,耳边听着鞭响和吆喝声,一脚高一脚低,在往前走着。不知走了多长时间,等探险队到了山顶,人和牦牛都躺倒在了地上,其中有一条牦牛再也没有起来,死在了空气稀薄的山顶,我幸亏有这几个本地藏人的帮忙,要不然也会把命丢在异乡的西藏了。”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