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雪夕,醉乡音(散文)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5:04 阅读(0)

雪夕,醉乡音(散文)

 心声散文:

 
------
 
雪夕,醉乡音
                  
鉴于庚子年瘟疫横行,我多次婉辞邀请,静享闭门独酌、临窗思远。好在北京与外省市的文友,常在视频中与我对话。于是,不管花开花落、风雨晨昏,多类口音不绝于耳。
 
------
 
我很享受各地乡音。每每听到,便让思绪飘飞到往昔岁月。继而,眼前呈现一幕幕与方言俚语相关的感遇。忆往昔,送一位很亲近的文友离京之后,似有难舍之感。时值冬日,晚来天欲雪。我在北京什刹海一家老北京风味餐馆小坐,想借助驰名老酒、五味杂陈,去遣散离愁。忽然,一声响亮的招呼入耳——“几位来了您那!里面雅间请了您那!”话音刚落,门帘掀开,一位衣着讲究、气质不凡的老者,健步走进。年逾古稀的老者恰好坐在我对面。当他再次听完这声吆喝,怔了一下,瞬间泪水盈眶。自言自语说:“又听到儿时饭馆里的声音了,好亲切!”接着,转悲为笑,用典型的北京方言冲伙计说:“劳您驾,帮姆们找个犄角旮旯的座儿,想吃一道小碗儿干炸。”听到老人如此说,伙计满脸灿烂,把毛巾往肩上一搭:“得嘞,擎好吧您那!”这位老人恰好坐在我对面。我与老人攀谈起来。原来老者在北京皇城根一带出生、长大,成年后,因某种原因,远行海外,久居美国。由于思念故里,每隔三五载就回北京看看。老人说,回京目的之一,是为了多听几句“老北京方言”。每次万里归来,老人常到残存不多的四合院内,与老住户用北京方言闲聊。到前门大街老字号店铺门前听听“京味儿吆喝”,每每听到“老北京俏皮话”,便喜不自胜。他那微型录音装置从不离身,入睡之前,总是认真听听白天录下的“京腔京韵”。对话之时,老人点了一瓶红星二锅头,一盘素炒疙瘩,几碟小菜,包括芥末墩、炒麻豆腐、五香豆腐。与我点的丰收红酒、茄丁卤面,佐以炸灌肠、素什锦、凉拌腐竹基本代表了北京风味。合为一处,也显丰盛。不约而同的是,我们都点了“北京地理标志性粥品”——糜子面面茶。都是“老北京”,又语境融合,我们的小菜开始共享,话题开始贴近。
 
我与老人思忆起1200多年前一幅情景——唐代耄耋老人贺知章,思乡心切,长途跋涉,回到阔别50余年的家乡,这位大唐盛世“行旅派”诗人,少小离家后,落叶归根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己“双鬓如雪、乡音未改”。加之耳边萦回久违的乡音,由此,引发诗人百感交集。这时,邻桌一位中年人凑上前来,加入谈论。他是专程来京品尝“老北京风味”的海南文友。相互叙述中,他道出一件让他遗憾的现象——不少生长于海南的孩子,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不愿意讲或是不能流利地讲海南方言了。而反观其英文水平,倒是听、读、写、说,样样都“与国际接轨”。孩子们说,学会英语走遍世界。家乡话太土,已没有用场。不远万里追寻乡音的老人听后,面色凝重,用纯正的“京腔”表达心声。他认为,当下,一些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学外语很重要,但缺少了乡音,就失去了根。就“经典便是时尚”角度而言, 四大古典名著之首《红楼梦》,其中的俚语,就大大多于其他古典名著,也并未影响其高雅品位。我也直抒己见——延续多年的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特征之一。以相声为例,京津一带,近年蓬勃兴起的“相声旅游”,其中引人入胜热点之一,就是“京味儿方言”“天津方言”。一些导游员在介绍北京天桥、鼓楼前世今生时,在介绍天津和平区五大道或古文化街区的古今变化时,倘若带几句方言俚语,会更显情趣。毋庸置疑,中国是个多民族、多方言国家,每一种民族语言与地方方言都在记录、展现悠久、深远、绚烂的华夏文化,折射“时代记忆”和“历史沿革中的补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