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记忆深处的穿着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2 05:51 阅读(0)

 记忆深处的穿着

 
文/夏俊山
 
 
 
从某种意义上说,穿着,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烙印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
 
衣着转变的背后,是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经济实力的提升,思想观念的革新。时光如梭,年轻不再,回顾自己小时候和青年时代的穿着,有三样已经彻底淡出了生活,快要被人们遗忘了吧。
 
                             桐油钉鞋
 
在乡下老家,乡亲们有句歇后语“穿钉鞋拄拐杖——稳上加稳”。这“钉鞋”并非鞋底上钉有一粒粒齿形铁钉的跑鞋,而是一种用布做成,用桐油几次油过,在鞋底上钉上大帽钉防滑的不漏水的鞋。
 
这种桐油布钉鞋,50多年前,我穿过。
 
那时,我在大队小学读书。雨天,土路一片泥泞,大家都赤了脚走,也没觉得不方便。冬天一到,赤脚冻得受不了,怎么办呢?这时,我最渴望的就是有一双套鞋(胶鞋的一种)。可是,母亲犹豫一阵后,安慰我说,家里有一双钉鞋,你别买套鞋吧,小孩的脚长得快,今年买了明年就嫌小,怎么能买?我理解母亲的苦衷,那是一个贫穷的时代,买套鞋的毕竟很少。
 
母亲见我答应了,找出一双钉鞋给我穿。钉鞋是去世的祖父留下的,形状像元宝口的老式棉鞋。鞋的两边像两片河蚌壳,缝合处凸起形成的“鼻”在鞋面中间。穿着这样的钉鞋显然过大。母亲就在鞋里塞了破布,并在鞋口两边缝上布带子,好拴在脚上,防止走路掉下来。
 
这样一双钉鞋是怎样做的呢?我曾好奇地问母亲,母亲告诉我,做钉鞋全靠手工,很辛苦。这双钉鞋还是奶奶做的。做鞋之前要“糊糨子”,也就是将破旧的衣服撕成不同的碎布片,接着打糨糊,将碎布片一层层分别贴在两块门板上晒干。这两块晒干的“糨子”,一块是钉鞋的“底骨”,一块是钉鞋的“帮骨”。撕下来后,依照鞋底和鞋帮子的纸样子剪好,用白布分别贴在鞋底骨子的正面和鞋帮子骨子的正反两面,再一针挨着一针密密麻麻地钉鞋底,缝鞋帮子。四片鞋帮子缝好之后,再组合缝成两只鞋子。两只鞋底钉好后,和两只鞋帮子一起送到鞋匠店里请师傅绱鞋底,在鞋底打上大大的尖头圆钉。鞋子拿回家后要用桐油刷,晾干后再刷桐油。一般刷三遍,油浸入布后,开始,鞋帮还软,颜色金黄,在泥水中踩过,一年半载后,钉鞋会渐渐发硬发黑。
 
经桐油浸泡过的钉鞋坚挺结实,用剪刀都戳不破,据说能穿几十年。但是,钉鞋过于坚硬,穿在脚上,稍不留意,就会摔倒、有时甚至会崴了脚。因此,我上学时,母亲总要反复叮嘱,要看着脚下一步一步地走稳,不能乱跑,不能冒冒失失。
 
听着母亲的叮嘱,我穿着钉鞋,小心翼翼地冒雨走向学校。由于钉鞋太硬,路走多了,鞋口把皮肤磨得生疼。走进教室,套鞋底粘的泥少,钉鞋底粘的泥多,弄得教室里到处是钉鞋掉下的泥。因此,我很不愿意穿钉鞋。第二年冬天,母亲虽然心疼钱,还是给我买了一双套鞋。想不到的是,从此,我就再也没有穿过钉鞋。
 
上大学后,先是读到《儒林外史》第十回有写钉鞋的句子:“他靸了一双钉鞋,捧着六碗粉汤,站在丹墀里尖着眼睛看戏。”接着又读到 汪曾祺 《岁寒三友》中也写到钉鞋:“小学的同学几乎全部在下雨天都穿了胶鞋来上学,只有他穿了还是他父亲穿过的钉鞋。”我想,书中所写的钉鞋,应该就是我小时候穿过那一种。为了证实这一点,一个周末,我看到街角有个50多岁的鞋匠在绱鞋底。特意问他:“你会做雨天穿的那种桐油钉鞋么?”老头用一种怪异的眼光打量着我:“那种鞋,只是小时候见过,我从来就没做过!”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