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老物件”承载好家风

作者:陶义武 发表于2017-12-21 08:00 阅读(16)

“老物件”承载好家风

    家风,心灵的净化剂。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承载着满满的家风。——题记
    我们每个人都从幼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就像沿着一条河流逆勇而上。年少时,我们都曾有过一些美妙、绮丽而又略显天真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像河流边那些五光十色的鹅卵石。我们都曾陶醉于那些绚丽的颜色中。渐渐地,我们长大了,目光由脚边的鹅卵石移向前方。河流的源头,屹立着一座雄伟高峻的雪山,令人神往。我们把它称之为——家风。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社会的发展,有赖于文明的推动;一个个人的成长,需要家风的哺育。家风作为一种言传身教的力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一件件带有时代记忆和历史痕迹的老物件,厚重了岁月积累,刻画了沧海桑田,见证了不朽家风。
    针线篓,浓浓亲情的吸附器
    奶奶如今已是78岁的高龄了,但身体依然健朗。在她的日常生活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针线篓。这个针线篓里装满了各种针线头、碎布、纽扣、顶针、锥子、鞋样剪纸……就像是一个沉甸甸“百宝箱”。小时候,我们的汗衫,棉衣都是奶奶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老人家好像无所不能。时至今日,我仍无法估量老人家一天的工作强度,却从未听过一次她关于“累”的抱怨。奶奶就是这样一名质朴的农村妇女,把心酸藏进心里,把亲情装进针线篓,没有语言,胜似千言万语。
    对生活的勇敢担当成就了奶奶面对艰辛的从容,在辛苦的劳作中,她始终保持着一种恬淡、无私,平平淡淡地传递着亲情,就这么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永远难忘。
    粮票,勤俭节约的票据年代
    “珍惜每一粒粮食”是我记事儿以来,父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家里,一直珍藏着一个旧盒子,里面存放着几张花花绿绿的粮票。父亲没事时总会拿出那几张珍藏的粮票,他告诉我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各种票据充斥着人们生活,成了必不可少的生活“代金券”,如需购买米面油,就需要努力工作获得相应的票证,再通过出示这些票证才能换取相应的生活用品,甚至有人后来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可以说,各种票据的出现、存在以及消失,也是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个特殊印记。
    家里的这几张粮票是爷爷奶奶保留下来的,票面上年份写着1971年,比我的年纪都大得多。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它们越来越少了。也正是这些粮票,让我从小养成了克勤克俭的好习惯,时至今日,我依然会回忆起那几张粮票,时时在心中提醒自己,做一个勤俭的人,更要做一个廉洁自律的人。
    缝纫机,好学不倦的动力轮
    缝纫机在父亲的青葱岁月里,是“吃饭的家伙”,父亲是一个会使用缝纫机的男人,九十年代初,大部分农村人还是以务农为主,家庭并不富裕,但还是一咬牙买了这台缝纫机,兼职做起了裁缝的生意。父亲之前很少接触缝纫机,便从书上了解到缝纫机的操作方法,在手工针线还大量普及的年代,缝纫机无疑比手工针线“有范儿”。凭着父亲学习的缝纫机操作技术,我家的缝纫生意越来越好。
    正是父亲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感染了我,从小我学习成绩就很优异,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父亲就说了一句话“以后的路还很长,好好学习”。
    老故事,安分守己的泉涌池
    爷爷是一名老公社大队长,那时候,村里实行生产队记工分制度,按工分配粮食,可是父亲那辈儿孩子多、劳力少,粮食从来都不够用。有一次,村里的会计跟爷爷商量:“叔,你看孩子们一个个面黄肌瘦的,我偷偷给你多记几分,到时多分几斤粮食,也没人知道。”爷爷说:“那怎么行,工分该多少就是多少,粮食不够我就去借,家里再难咱也不能占公家便宜,安分守己,咱心里才踏实。”爷爷今年76岁了,依然是村民眼中的老队长,威望如昔;每次回家去,老人家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做人要清清白白,做事要正正规规,于是,规矩的种子在我心里落地生根,不断成长。
    从那时开始,“安分守己、不占便宜”就在心里深深扎根,伴随我成长,助力我生活。时至今日,自己成为了一名组工干部,面对加班加点的工作,不抱怨,不懈怠,在我看来应付交差无异于没有安分守己、无异于占了公家便宜。
    老物件,老故事,承载着亲情,诠释着从容、勤俭、好学和自律,这也是最宝贵的“传家宝”!想着想着,心里渐渐敞亮起来,前面的路渐渐宽阔起来……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