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故乡之红薯小麦和棉花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4 00:57 阅读(0)

 故乡之红薯小麦和棉花

 
作者:竹杖芒鞋空间
 
故乡是从小养育我的地方,我得以从众多天地赐物中汲取营养和成长的力量,得感谢那些在故乡田野中生长的物种,它们是我们不会说话的亲人。
只要雨水好,地肥人勤,家乡的黄土地就像种啥长啥的聚宝盆一样有源源不断的出产。春种冬藏、夏秋两收,大麦、小麦、谷子、黍子、玉米、棉花、芝麻、花生,还有黄豆、白豆、绿豆、黑豆、豌豆、豇豆、红小豆,随便一块地里撒上种子就能有收成。在诸多农作物中之所以特别提及故乡的红薯、小麦和棉花,是因为它们是故乡田地里的主要作物,它们占据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填充了那时候人们总也填不饱的胃口。
对红薯、小麦、棉花的记忆和想念,也是我对故乡的一片拳拳之心。
收火麦的炎夏
  现在,一般的学校都有寒暑假等长短不同的假期,但老家农村的学校还要加上一个麦假,那是专门为夏天收麦腾挪出的一段时间,可见夏收在家乡的重要地位。
  放假对圈在学校里的学生来讲毫无疑问有着致命的诱惑,但是,我上学那会儿,最不想放的假就是麦假了。每年六月前后,布谷鸟便开始一声紧似一声咕咕地叫着,声音穿过故乡的天空传进每个人的耳朵里。我听得声声惊心,头皮发麻,我知道,一场叫作三夏(夏收、夏播、夏管 )的鏖战已经迫在眉睫。夏收就是收麦,夏收之后,直接就在收净的麦地回茬秋粮,与夏收、夏播同时进行的是夏管,夏管是管理棉花、管理秋粮长情。布谷声切,急如号令。父亲却听得两眼发亮,炯炯有神,不时敞开鼻腔嗅着麦熟的味道,开始磨镰霍霍,母亲早早就备足了馍和饼,准备一场恶战。
  每年的麦收时节,就像是打一场硬仗。
  麦田连绵,麦浪起伏。炫目的金黄在阳光里像一锅滚开的汤汁。我头戴草帽,背着磨好的镰刀,跟在父亲、母亲身后向麦地进发,像是闯荡江湖的剑客,心里头有着一股说不出的悲壮和孤独,我清楚等待我们的是一场艰苦的鏖战。人生的许多时候,当你面对无法回避的选择时,心里就像被铁水浇过一样,瞬间由滚烫的热流变成坚硬的寒铁,当你目光凛凛独自面对时,就发现困难有时候算不了什么。
  进入麦地,父母各操一把闪着寒光的镰刀,摆好了杀敌的阵势,我望着一望无垠示威似的麦子,倒吸一口凉气。父亲吐出两个字:割吧。他说话似乎从来都惜字如金,像古人的文章。父亲埋下腰,大把的麦子被拥揽入怀,手里的镰刀变成一条游走的蛇,嚓嚓嚓,发出欢快的脆响。麦子齐刷刷地纷纷倒地。不大工夫,密不透风的麦田里就如船头犁开的水面,闪出一条笔直的通道。母亲占着几行咬住不放,犹如杀入无人之境。我紧随其后,不久就汗水浸眼,气喘吁吁。父母割过的麦茬齐刷刷贴着地,净似快刀剃过的头皮。一开始,我身后的麦茬高高低低犬牙交错,牙牙茬茬,磕磕绊绊,有些惨不忍睹,一两天下来我就成了心硬如铁的杀场老手了。割过的麦茬就像一家人的脸,割得不好看,容易成了别人家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割麦再累也马虎不得,况且割得干净些,既能为牲口多留点草料,又能为过冬多积些柴草。
  割麦的日子,总觉得地的那头是那么遥远,总是割不到麦田的尽头……每次割到地头,那种通透、无阻的感觉像是长跑冲刺到终点的那种快感,总让人留恋。
  赤日炎炎,田头似火。高温与劳累让人几乎接近崩溃的边缘。树荫下,太有吸引力了,但不干完该干的活,谁也不能去休息,坚持着割呀割,机械的劳动和巨大消耗不断磨砺着人的意志。我想现在能执着坚持的一些品质,莫不是与当年农村的劳动打造有关。那时候,常常是咬牙硬撑着劳动,到了地头便一屁股坐下,长久地弯腰劳作给我的感觉像是断了腰似的。空旷的麦田热气蒸腾,简直听得到阳光毕毕剥剥的炸裂声。前额的头发和后背的衣服一律湿溻溻,脸颊、脖子、手背,所有裸露的地方都沾满黑乎乎的麦锈,汗水一浸,麻沙沙的,如针扎蚊叮。好不容易熬到休息,父亲还要把大家用过的镰刀再磨一磨,母亲拿出点吃食为大家补充热量。父亲吸着烟,他手里搓捻着一穗麦子,神情专注,又吹开掌心里的麦衣麦芒,捻着一撮粉白匀溜的麦粒说道:麦成得不错!籽粒饱满叫作成。麦粒成,就能成就一个好年成。此刻他眼神温柔而生动。他们这代人对饥饿的记忆可谓刻骨铭心。即便是那些公家人有月月到手的工资,在父亲看来,也比不上家里面满缸满囤更叫人踏实。关于麦收的记忆很多,细密地分散在收麦的各个环节,割、捆、拉、碾、晒,需要经过很多烦琐的程序才能完成收获。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