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山村轶事之 上 窑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4 15:23 阅读(0)

山村轶事之 上 窑

 山村轶事之八

           上 窑
              文邢兴亮
    
                一
 
  说来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是,小时候没有好好认真听我爹的唠叨,那时我贪玩,成天不着家,很晚了才回家,吃了饭,天黑了,常常是我爹给我“讲故事”的时间,可是每到这时,我已经瞌睡了,根本不想听他的唠叨。
  现在想起来,我爹虽然没读过书,但叨啦起村子里过去的事情来,还真有点水平,一字一句,有条有理,像个先生。可惜当时我没有认真听,更不用说用笔记下来了。要不然那是多么珍贵的村史资料啊!
  那时我爹在村办小煤窑上窑(上班),他从小时候就挖过煤,一生与煤打交道,所以,知道很多挖煤的事儿。我非常好奇,就爱听他讲挖煤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我专门问他我认为是很难的问题:咱村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挖煤的?我爹想了想说:至少也有一千年。为甚?!你想咱村最早立村时,肯定是先人看准了这地方有山、有水、有土地,还有就是有烧法(指煤炭),咱这儿冬天这么冷,没炭烧,烧干柴怎么行?!
  我又问他说:咱村立村肯定有一千来年吗?我爹说:肯定有,山圣爷旁那棵松树粗得好几个人转圈也抱不住,那肯定是村里人种的,至少也有八九百年,咱们邢家是明朝才来到咱村里头的,比咱们早来的有好几姓的人家哩!
  在我逐渐长大的这些年里,听到我爹讲了不少有关上窑挖煤的故事……
                   
         二
 
  我们这个村子真可以称之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啦!村子左右两侧有两条沟——瓦窑沟和大池沟。从两条沟进去,里面的高山上是茂密的落叶松林和桦树林,它们一直属我村所有,是山里人的绿色宝库;村子以西正对面是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叫五架梁,此山梁深处埋藏的是亿万年前堆积的煤炭,是我们的黑色聚宝盆。这一绿一黑,世世代代养育造福了大山里的子子孙孙。
  古时候,刚立村不久的先民们,人口稀少,生活条件简陋。比如我们邢氏家族,第一代从明代中叶到我村立脚,繁衍生息到第十代,才只有男丁六人,估计当时全村人数也就是几十人,当然,村人用煤量也比较少,即使开采有剩余,若销往村外,由于当时的运输条件有限,只有身背、肩挑、牲口驮,肯定不会有大的交易。所以,当时的煤炭采挖技术肯定不高,规模也不会很大。
 
  我爹曾经对我描述过他小时候村里人挖煤的情景:那时候人们是专找好挖的浅层的地块儿动手,挖一个窑就两三个人,那窑口也不大,宽和高顶多就是一米二三,反正不够一人高。挖平巷不到二三十米就会见货(煤),然后再向四周延伸采挖。那时,人们开窑不打棚(为巷道内侧固定木头支架),当然工作面不能太大,大了容易塌方,冒顶,出事故。
  我爹说,古时候那些人真能吃苦,他们全是人工开采,没有任何机械工具。当他们砍(用尖镢子刨)下煤后,就用箩头(一种圆形的箩筐)扁担担炭。因为那巷道低而窄,只能容一人码着腰(躬着身体),一手扶挑的担子,另一只手拄着窑拐子(一种一尺来长弯曲的细木棍),身体前面还挂着一盏油灯,用来照明。人们每次总要挑上一百多斤的煤,多么不容易啊!
  我爹说到这里,他还专门为我做担炭的动作示范,那挑担的动作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他那在生活重压下躬着腰佝偻的身姿我永远难以忘怀啊!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