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父亲的篱背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6 08:59 阅读(0)

父亲的篱背

 父亲的篱䇲背

四川邻水 | 甘元俊
 
在川东一带有“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的谚语,它寓意了老百姓对“官者”为民服务的期盼。
小时候,在我们家,父亲就是一个最最基层的十品(如果县官七品、区公所八品、人民公社九品的话,那大队应该算十品了)“芝麻官”——大队书记。父亲“当官”的那些年月,不像现在的干部,有什么公文包、电脑、手机等现代化办公条件和办公用品。那时,父亲的办公用品,除了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外,就数那个篱䇲背最吸引人的眼球了。
父亲的篱䇲背,给全家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尤其是母亲总是“记忆犹新”,心中之苦更是“难以言表”。
记得那时,我们都还小,全家七口人中,兄弟姐妹中最大的大哥才八岁,最小的弟弟仅一岁,父亲时任大队支部书记,他白天要忙于“公务”,很少在家里帮助母亲,农活及家务事基本上全靠母亲一个人独自操持和打理。 
原本以为家里有个“官”,或多或少可以沾点“光”,或者说享受点“特殊照顾”一类的等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父亲当“官”的那些年里,家人不仅没有沾到一丁点“光”,反而是“媒人抬个女来嫁”,成了“倒贴户”。
那些年,我们家和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也常常是有了上顿没有下顿。然而,父亲却根本不管我们是否有饭吃,或者能否吃饱饭,每隔十天半月的都要从家里用他精心编织的篱䇲背,不管是包谷、大米也好,还是红苕、萝卜也罢,只要家里当时还有能够吃的东西,他都要或多或少从家里匀一些出来,然后用篱䇲背背去大队其它生产队那些非常困难的群众。为此,母亲十分不解。起初,母亲是极力反对的,总要与父亲拌上几句,说自己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你还把家里东西往外面背。然,任凭母亲磨破嘴皮子,父亲不仅不听母亲的话,反而做起了母亲的思想工作,拿某某生产队的某某家里三个小孩,有两天都没有吃饭了,还有某某生产队的一个孤老头是如何如何的贫困等等来打比喻。父亲还说,母亲只管七个人的吃饭问题,并且家里暂时还可以凑合着过,而他要管全大队一千多人的吃饭问题啊。弄得母亲即便有天大的道理,在父亲面前也就成了没有道理可言了。母亲最终还是被父亲的一片“慷概陈词”所“感化”了,尽管母亲心里仍然有千万个不愿意或不乐意,但自从母亲被父亲成功“洗脑”以后,从此也就再也没有反对父亲的“为官之道”了。
父亲这一辈子究竟背坏了多少个篱䇲背,或许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好在,父亲背的篱䇲背都是出自他自己之手编织的,不用钱去市场上购买。虽然父亲不是专业的篾匠出生,但他的竹篾手艺活还算不错,所编织的竹篾农具,如筲箕、簸箕、箢篼、箩篼等,尤其是编织的篱䇲背,那是要模样有模样,要质量有质量。母亲每次背着父亲编织的篱䇲背去街上赶集,都会投来很多赞许和羡慕的眼光。
父亲很会“收买”母亲。记得有一个赶场天,母亲要用父亲的篱䇲背背米糠去集市上卖,又恰逢父亲也要用篱䇲背从家里背几个萝卜送给一户困难户。母亲为了支持父亲的工作,硬是没有用父亲的“专用”篱䇲背,而是去塆上邻居家借了一个篱䇲背。父亲为了感谢母亲的支持,两天后,竟然给母亲重新编织了一个崭新的篱䇲背,让母亲接连高兴了好几天。
还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里实在没有任何多的东西可背可拿了,父亲就去本生产队或其它生产队有余粮的群众家里借,然后年底再用他任书记换来的工分去还。难怪父亲任职换的工分还不够还他在外面抵借群众的粮和物,也难怪母亲一个人一年挣来的工分,年底不仅不归钱反而还要向生产队倒贴钱而成为“补钱户”。母亲说是她上辈子欠了父亲的,是来替父亲还“债”的。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