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北 道 桥 古 城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07:33 阅读(3)

 编者按:前三期编发了作者的《北道桥最早的老户--赵家》一文,有读者反馈,想知道文中提到的古城郝遮镇的情况,作者特意赶写此文,以飨读者。感谢作者的用心!

 
  北 道 桥 古 城  
 
在西地镇桥子村,有一处古城堡遗址,老乡历来称为“破城子”,从无人知系何年何月何朝何代何人所建。1958年,自治区博物馆在全疆古遗址普查中发现了这一古迹,但未定级保护。1972年,奇台一中的薛宗正老师(后调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分院历史研究所),根据历史文献及出土文物考证,确认此城为唐代蒲类县辖下一军事重镇一一郝遮镇古城遗址。
北道桥原称“北套桥”,即通往“北套”一一外蒙古北套地区的桥,这里南通奇台,北逾沙漠至阿尔泰,地当要冲,“丝绸之路”新北道即从此处经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北道桥的军事地位也十分重要,从这里骑马向东北走两站,可达蒙古国,那时向北再无人烟,历史上曾是守卫祖国北部边陲的咽喉要地,所以,历代政府都在此地驻兵设卡,驻垒防守,桥子二队至今称为“卡子”。
“破城子”位于新北道沿侧,大道之东二百米处,有桥子河古道源出西地经西流入满营湖,城为方形,四周有护城河环绕,今河道早已干枯,辟为农田。从城墙上看,筑墙所用之土皆从河中所取。城分内外两座,外城保护尚完好,南长135米,东长158米,西长178米,北长199米,南北有缺口,似为城门,宽约14米,城墙皆为土筑,南城墙厚六米,护城河宽32米,城墙残高12米,东北有一大土墩,残高4米,为全城制高点,似为烽火台,如蒲类城中之唐朝墩,内城唯辨断续之痕迹,城内遍地古骸和灰陶残片。
1972年,桥子一队(小渠子村)社员在城内挖土积肥时,发现一颗玉印,方形,青绿色,高约10公分,印底边长约六公分,篆字刻文,文曰:“赤金营都闾府”,据考证,是为清代甘肃军营用印,说明此地曾驻有从甘肃调来之驻军。
另据农民称,1962年社员在城内积肥时,曾挖出过一箱刀剑兵器,因无人过问,都遗弃了。
据文献《元和郡县志》卷四十载:郝遮镇,在蒲类县东北四十里,当回鹃路。薛教授认为此路正好在蒲类县城(唐朝墩古城)东北四十里,地当通往蒙古要道,此城为郝遮镇无疑。
另据当年(1985年)桥子97岁高龄耆老赵登称:在同治年间(1862年),此城尚有居民,有街有巷,有油坊、磨坊、烧坊等行业,非常繁华。薛宗正教授撰文说:“此城远及唐代至清初,可惜毁于同治年内乱”。赵登老人证实了这一点,他说同治年内乱平息后,有本地姓王的老人避难回来(同治内乱时此城居民全部逃亡,一部分逃往巴里坤,乱后回归旧地),按照记忆,指示儿孙们从城内挖出埋在土里的碾磨等用具,所以此城毁于同治年无疑。
《奇台县地名图志》撰文:“北道桥附近曾有一座古城堡,是为唐代北庭都护府下蒲类县的郝遮镇。这座城堡的垣缘至今尚清晰可辨。城内曾出土过各种唐代的器皿残片,城四周有唐代屯田时开挖的沟渠痕迹,并有一条东西延伸,连接北庭与内地的古道,沿途有烽燧和居住区遗址。到宋、元、明时期,这里是北方民族的一处游牧之地。
北道桥地区,在清代曾是古城北路的门户,为重兵扼守的军事要地。乾隆年间在此地设有卡伦、营塘,派有清军驻防。嘉庆年间,蒙古草原商民常经此而到古城进行贸易往来。据《清实录》载,当时邮差“走古城迤北之北套桥接递文报”。清室输往新疆的军饷也由此周转。同治三年(1864)白彦虎作乱,兵燹古城,北犯北道桥。当时有一乡间民勇叫张和,他聚集壮士众人,扼守北道桥要地,与白彦虎展开激烈的战斗。光绪年间,大批甘肃屯民相继来到这里,开垦了大片土地,从事农牧业生产。现在的新户、六户等地名就是由此而来。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