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张祥:农村婚俗趣谈(二)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23:27 阅读(0)

张祥:农村婚俗趣谈(二)

 

 
二、婚礼进行曲
 
(一)婚宴
 
终于到了举行婚礼的神圣日子了。
 
在我的家乡,女方家的婚宴在结婚的头一天进行。宾客去男方家参加婚礼,叫“喝喜酒”;去女方家叫“填箱”或“添香”(土语)。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叫法,觉得比前者更有意境和内涵,能引发人的无限遐想。
 
 
 
女方婚宴的当天中午,男方家里举办“起媒酒”,请两位“老红人”带着“毡包”去女方家。毡包里的东西,是两位新人提前买好的。大到毛衣毛裤,秋衣秋裤,小到内衣、皮带、毛巾、牙刷牙膏、镜子、梳子、针线盒、红头绳、胭脂水粉以及各式糖果等等。另外还有几百不等的压毡包钱。
 
千万别小看了这些针头线脑的玩意。如果男方少买或漏装了两样,遇上挑剔的女家,会让老红人连夜回男方家补齐。有时来回奔波几十里,真的让媒人变成“霉人”了。
 
很多地方都有“哭嫁”的习俗。哪怕新娘子再渴望过上二人世界生活,也要在出嫁的时候装模作样地不时哭上几声,以表示对父母的感恩和对娘家人的依恋不舍。
 
 
 
以前的嫁妆都是男方派人去抬过来,后来路修好了,就变成了用汽车拉家具。如果男方村里有不止一家娶媳妇,女方这头就要起得很早,争取第一个到达夫家,名曰“抢日子”。好像争个第一名,以后生活就一顺百顺,幸福美满了。
 
不抢日子的时候,一般在早上四五点钟,女方家就开始鸣放各种叫法的鞭炮。催起床的,催化妆的,催搬嫁妆的,催新娘子出门的等等。
 
新人出娘家门,穿一双新鞋,外面套一双旧鞋,由自己的哥哥或弟弟背出去。双脚绝对不能沾地,表示不会带走娘家的财运。
 
 
 
在鞭炮和礼花声中,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泪眼朦胧的爹娘和亲朋好友,与新人依依作别。纵然心中有一万个不舍,新人也是不能回头张望的。女方的送亲团,簇拥着新人,跟在嫁妆后面缓缓而行,直到在半路遇到男方的接亲队伍。双方寒喧行礼,敬烟敬茶。路途远的,还要打尖吃点心。然后女方队伍跟新人告别,原路返回。只有极少数地方,会派几个人一直送到男家。
 
沿途的人家,看见娶亲的阵式,老早就设好了路障,向男方索要香烟糖果。一般主家都有准备,打发了一批批贺喜的乡人,庞大的队伍向着婚礼的目的地欢快而去。
 
从正日子的中午开始,男方家的婚宴也在热热闹闹地进行。
 
 
 
现在的婚宴,一般都在酒店举办,或者是厨师上门包桌。时间短,不热闹,体现不出婚礼的喜庆气氛。从前的婚宴,男方或女方有猪杀猪,没猪就买一头,是一定要在家中操办的。一切的新鲜菜蔬和桌椅板凳,全部由四邻八舍供应。东家一筐白菜,西家一袋萝卜,包你几天都吃不完。虽然有浪费,但是人多热闹呀。更有许多的青年男女,在别人的婚礼上甜蜜邂逅,最终也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男方家的庆祝活动一般会持续五、六天。许多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亲朋好友乘机聚聚,把酒欢言。更有出嫁的老少姑娘们,也正好回来小住几天。用家乡的土话,叫做吃到“刷把子不滴油了”,才高高兴兴地回去。
 
以前的风俗,吃席的座次安排非常讲究,严格按照辈分及资历,从头座、陪座直到五、六座。下横头两位,一般是主家的同宗,负责接菜,倒酒,散发香烟。因为辈分高而低就的场面,曾让许多守旧礼的客人愤怒离席,拂袖而去。现在好了,完全不管那一套,围满一桌就行。孙子坐头席,爷爷在下边斟酒接菜,也是见怪不怪了。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