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我想去灞源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08:33 阅读(0)

 我想去灞源

郑敏
 
人常说:八水绕长安,灞桥有其三。意思是说在古代的长安城外有八条河流环绕滋润,成就了闻名于世的汉唐大业,刮起了震惊世界的汉唐雄风,而流经灞桥地区的河流就占了其近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灞桥的历史贡献。
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对于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水利的作用不容忽视。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农业的命脉。谁掌握了水资源,谁的农业可能就走在了前列。特别是对于黄河流域的旱塬地区。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在历史上的繁荣当然离不开充足的水源。
------
人们对于古都的认识不仅仅于此。那古老的灞河,古老的灞桥与别的区域完全不同。它既不是传统的平原,也不是完全的水乡,是一个半塬半水的地方,是西安地区唯一有别其他的区域的特色地区。灞桥地区的房屋建筑绝不是真正的端南端北的传统建筑,完全取决于河道的走向。要是生手上路,完全会被那些前方的红绿灯搞得晕头转向,不借助那可爱的太阳和先进的导航,要顺利的走出这块区域,除非你运气超好或者具有惊人的天赋。
一说到灞桥,人们头脑中便会闪现出古老的灞桥遗址,那年代久远的哀怨的灞河故事;伤感的灞桥相送,那无数的忧伤的执手相看泪眼;美丽的灞柳风雪,那柳絮旁若无人的漫天飞舞;涛涛的灞河水流,那日夜奔腾永不知倦;热闹的灞桥集市,那只有想不到没有造不出的世上最全的物品;动听的《灞桥柳》名曲,让人如痴如醉,浮想联翩。灞桥,既有水乡的忧伤,也有八百里秦川的倔强。
------
灞桥因灞河而得名,灞河因灞桥而荣耀。灞河原名滋水,因春秋时期秦穆公开疆扩土称霸西戎后改名霸水,后称灞水。滋水也好,灞水也罢,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陕西的支流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崇山峻岭中的秦岭北坡蓝田县灞源镇,全长109公里。从蓝田出发,唱着叮叮咚咚的快乐的歌一路向西,从古到今,在灞桥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扭动着靓丽的腰姿,勾勒出美丽的图画,尽情的展示着她的才华,造就一方沃土,造福一方百姓,在高陵南不情愿的汇入东流的渭河。
我很惊诧于灞河的走向,它完全不同于祖国的大多数河流。我们可爱的祖国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从高原到台塬,从台塬到丘陵,到平原。按照水往低处流的原则,河流多向南向东欢快的流淌,绝不打小算盘。印象中中学课本上只有那条浩瀚的沙漠里的美丽的塔里木河不听话的向西流淌,而身边的这条灞河居然也是这般神奇,不同一般,更加激发了我去探望的兴趣。
------
对于109公里的河流的探寻,那不是似说话般这么容易。我在地图上努力的搜寻着有关于灞河的消息。这么多年去西安,星星点点的积累,得知灞河在高陵汇入渭河,汇入渭河前的这一段可以算做是灞河。至于之后的那可能就转换成了梁生宝买稻种的那条渭河了。
历史上的灞河不似这般繁华,也没有这样的地位。尽管很有名,但那仅仅是不同于别的区域的区位特征。这样一个既不是纯粹的传统耕作的地方,又不是完全水乡的地形特征,使灞桥及灞河稍稍有些尴尬。因为它没有千里沃野,也没有万里碧波。不是种庄稼的好地方,也不是打鱼的绝佳地,更不是居住的好地方。据说灞河的三只蚊子都能做成一盘菜,由此可见自然条件之恶劣。多年来,它只是作为中心城市中心区域的陪衬而已。那凌乱的河道,那曲曲盘旋的地形,特别是人力不能抗拒的河的改道,让辛辛苦苦的渔人的家当一场大雨之后顺水而去,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而今,这片过去的不毛之地,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卓有成效的成了发展的热土,浐灞生态区成了人人向往的宜居之地。从灞河入渭口逆流而上,你看到的是依水势而建的生态小区,规划整齐,建设有序,高楼林立,花亭满目,绿植遍地,实在是休闲娱乐居住的绝佳之地。想想上班劳碌一天的人们,茶余饭后三三两两漫步在灞河生态园,那是一种怎样的惬意,那是一种怎样的自然,那是一种怎样的淡定,完全是城市里的慢生活。这不,据说,城运会要在这儿举行,那时这里将成为世人关注之地。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