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家乡散记》系列之三十九《家乡的“南泥湾”》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2:53 阅读(0)

《家乡散记》系列之三十九《家乡的“南泥湾”》

 顾盛杉(江苏泰州)

 
南泥湾,是延安旅游名胜景点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黄帝陵——延安——南泥湾——黄河壶口瀑布——西安旅游环线上。
百年前,这里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到了清朝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使这里变成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上世纪,家乡河横人发扬“南泥湾精神”,将低洼地变成高产稳产农田,建起千亩高产稳产粮田;推出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与优化模型,提高太阳能转化率、生物能利用率、农业废弃物增值率,提高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河横村获得生态环境“全球500佳”殊荣后,相继成为省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省环境教育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部省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艰苦创业、奋勇争先的“河横精神”激励姜堰人,在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三年总结考核中荣获第一,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姜堰模式”得到中央领导高度肯定,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历史上,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由于地势低洼,大部分地方常年积水,成为湿地沤田,犹如内陆沼泽,无法耕种。上世纪70年代初,大队党支部书记陈忠善带领河横人硬是靠着一锹锹挖、一担担挑、一筐筐填,一年里就把河横原来的164个“岛子”平成了沟渠合理布局的3000亩良田。
1956年,河横人积极参加全国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社后,河横在党的领导下,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筑大堤、抗水患,发展生产,改善群众生活,初步战胜了水涝灾害。但传统的耕作模式束缚了农业生产发展。村党支部书记陈夕如认真反复地思考:上河地区一年几熟,下河地区只有一年一熟水稻,倘若把一熟水稻改成稻麦两熟,不就会使粮食翻番、从而解决河横人的温饱问题吗?凭借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历练多年的工作经验,陈夕如召开支部扩大会,提出“沤改旱”的构想。这一构想提出后,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支持,有人担心。支部副书记陈冠余和三队队长陈忠信等人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及其忧虑。他们认为“沤改旱”不失为一种增产途径,但也存在着风险,倘若用小块沤田做试验,成功,则全面铺开,不成功,影响不大。这样既稳妥,又能被广大群众接受。最后,会议一致同意在六队西山“三十六亩”做试验。
“沤改旱”工程开始了。可是天不如人愿,里下河一带连降大雨,河水陡涨,刚刚落干了的三十六亩又一片汪洋。扬州地委派来协助“沤改旱”工作的老王工程师搬出了地委文件大泼冷水:“地面真高在二米二以下的沤田不适宜沤改旱。河横村所有农田都在增高二米二以下,因此河横村搞“沤改旱”是逆天行事,是不科学的蛮干。这席话像一盆冷水浇到村支书陈夕如心上。他想:大寨人能治山、能三战狼窝掌,我们为什么不能改造老沤田呢?毛主席号召我们学大寨,我们就要用大寨精神改天换地,何况我们治水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真正从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上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然“沤改旱”是经过支部集体讨论决定的事,所以就一定要干到底,哪怕碰得头破血流。他果断地命令三、四队各增加两部水车、12个劳力,大干两昼夜,坚决排干三十六亩的积水。由于三十六亩地势低,水排干后,第二天又渗了水,他们继续排,就这样,排了淹,淹了再排,百折而不回,终于使三十六亩变成了“旱田”。为了降低三十六亩土壤中的水含量,他们每隔3米挖一条深约1尺的排水墒,每10条墒之间挖一条排水沟,使三十六亩土壤的含水量降到适宜旱谷生长的水平。然后,他们精心耕耙,适时播种,第二年终于获得了好收成。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