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晒酱 | 美味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7:04 阅读(1)

晒酱 | 美味

 酱的起源及历史我无从考证,但酱的制作工艺和晒酱的方法,却流传了下来。今天,随着集镇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传统制作的美食及调味品,由于场地、环境及繁琐等因素,都悄悄地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不知道,你是否也掌握这个制作工艺,或者亲自制作过“酱”及酱制品?但我相信:一旦提及此事,你也会有一种“很近又遥远”的感觉,又似曾是在昨天。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真的是无所不能!她不仅仅能够腌制各种蔬菜及肉食品,而且能够用黄豆、豌豆、蚕豆、小麦等等材料,晒制各种酱,而且口味还能够绝对的纯正。我对于儿时的记忆,总是那样的清晰。那时候,我们没有什么零食可吃,也总是饿得快。放学或者假期放牛回来,总想找点吃的。如果翻碗柜找不到吃的,只有去菜地里摘几条黄瓜充饥、解馋;有时候,也会跑到家里晒酱盆边,用筷子翻找酱制的“豇豆、刀豆、酱茄子、黄瓜”吃。摘黄瓜吃,母亲不管;翻酱盆,却是犯了母亲的“大忌”,我们会因此而挨打。因为只有母亲知道:正在阳光下晒制的酱,温度高,是热酱,这时候不能搅动。否则,晒制的酱品会发酸而口味不正。而我以为,母亲不允许我们偷吃酱菜,是因为这些酱菜是我们全家的下饭菜。那时候,确实如此,而且家家都这样!
经过长期的耳闻目染,我也会晒酱这个“手艺”。晒酱的工艺并不复杂,却也很讲究。晒酱只有选择在黄梅天进行,因为晒酱的原料必须发酵上霉,然后进行晒制。而黄梅天就是最佳的上霉时期,而且阳光强烈,方便晒制。
母亲的做法是将几斤原料(黄豆、蚕豆、豌豆、小麦等均可),去除杂质、霉变的东西,用清水淘洗干净;然后充分浸泡,使得它充分吸水。再用大锅煮熟盛起后,乘着潮湿时,加入用适量的的干面粉进行充分地搅拌,让原料与面粉充分结合。因为有了原料的内外水分,干面粉可以将原料牢牢地裹住,呈现出的是一堆“白面豆豆”。一切妥当后,找来已经洗净晾干的簸箕,将已经冷却的“白面豆豆”平铺在簸箕里,厚度大约二三公分左右。太薄容易散失水分,“白面豆豆”不容易上霉;太厚,容易腐烂变质,这个是需要注意的地方。上面再捂满一层洗净晾干水的黄蒿或者其他覆盖物。覆盖物的目的是,既能够保持“白面豆豆”的水分不至于过快散失,又可以让“白面豆豆”能够于空气充分接触,任其自然通透和发酵。(黄蒿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本身具有好闻的天然香气。多生长在田埂、地边,是霉制酱品绝佳地辅佐材料。)就这样,一切完成后,将簸箕放置于屋里阴凉、通风的地方,等待微生物的生长和发酵,让“白面豆豆”生长霉菌。
时间最是神奇,不需要漫长的等待。仅四天左右,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原酱料表面长满一层丝状的白色的菌丝(俗称白霉)。这时,需要及时去掉覆盖的黄蒿或者其他覆盖物,然后把簸箕里原酱料翻动,使得原酱料在簸箕里变成松散的块状。继续经过一两天的等待,呈现在你面前的不再是白霉,而是满满的黄霉,这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理想的酱料。这时候的酱料,内部还有多余的水分,需将簸箕端到阳光下晒干,去除多余的水分。用手把块状酱料搓碎,让其恢复到原来的豆状颗粒。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标准地晒酱的“霉豆”原料。
晒酱还需要准备一个陶制缸盆(也可以用其它容器,但陶制品最好),将适量的水烧开并加较多的食盐后倒入缸盆(酱需要咸度大一些,便于保存),冷却后倒入晒干的“霉豆”充分搅拌,让其充分浸透。然后置于室外高处,任其充分享受每一天最长时间的阳光照射(缸盆需要用透明玻璃或者密纱网覆盖,防尘、防蝇,但过去却没有这些防护)。每天早晨还需要用筷子搅动,早晨的温度最低(高温时搅动,酱会变酸),使得头一天表面晒干的部分再充分吸水;通过搅动,也能够让没有晒到的原料,也能受到阳光的均匀洗礼。通过每天耐心的搅拌和细心的呵护,大约经过半个月的晒制和发酵,“霉豆”逐渐从颗粒状变得粘稠、酱红和深红的糊状,这时已经成为可使用的酱成品了。此时,若是想酱制嫩豇豆、嫩刀豆、嫩茄子、嫩黄瓜等菜品,就将这些原料洗净、晾干水分后埋入到酱盆中即可。有的蔬菜两天就可以酱制好,有的可能需要一周或更长时间。反正,只要你喜欢吃的原料,都可以酱制;只要你耐心等待,总会得到你想要的美味。当然,若是遇到下雨,还必须用防雨的材料盖好,防止生水进入会生蛆,那样就“不好看”了。若是你想得到的成品酱更加粘稠一些,继续晒制即可,阳光中带来的温度,不久会蒸发掉多余的水分。最后,将晒制好的酱盛入坛子或玻璃瓶中密封,可用很久都没问题。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