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北沙窝风光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06:12 阅读(0)

 北沙窝风光 

作者/马振国
 
西地镇桥子村到旱沟村沿北一线,是有名的古尔邦通古特沙漠,老百姓叫北沙窝,北沙窝是一座半干旱沙漠,每年的降雨量在150毫米左右,此外,它有着丰富的地下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你如果进入北沙窝,它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干旱模样,而象一个长满各种植物的百草园。这里有到处生长的胡杨、梭梭、红柳,遍地是低矮的沙生植物,这些植物形成的植被,牢牢地封锁住地面的黄沙,使它不能流动,即使再大的风也不会飞扬,北沙窝是一片绿洲。
 
那时由于地下水浅,低洼处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水坑,水坑里遍长着密密麻麻的芦苇,黄鸭、野鸭子在这里做窝生蛋,水鸟在水坑中沐浴。在无边的林木草湖中,有无数的野生动物栖息在这里,有食草动物黄羊、野猪、獾猪、野兔;也有食肉动物狼、狐狸和猛禽老鹰、猎隼;还有到处乱跑的小动物沙鼠、跳鼠、蜥蜴。这些动物形成的食物链,维系着动物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这里是他们的天堂,他们是这一方领土的主人。
  
牧民们也在这里放牧,每年冬天,牧人都会赶着牛羊,来北沙窝过冬,叫“冬窝子”,北沙窝丰富的牧草,使牛羊们一冬天都不挨饿。
那时人口少,沿沙窝而居的人们,冬天会吆上牛车、马车,进北沙窝拉梭梭柴,因为人少,人们只是拾回一些干枯的梭梭、红柳等,用以冬季取暖,夏季烧锅做饭,这样的采樵构不成对北沙窝植被的破坏,由于人少,也构不成对北沙窝野生动物的侵害,人和沙漠和平共处,互不侵犯,形成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
五六十年代后,这里人口激增,人们为了生存,获取燃料,于是便把目光锁定了北沙窝的梭梭柴,大车、小车一齐扑向北沙窝,那时,大车大畜都归了公,每家养着一辆毛驴车,这些毛驴车不怕坡高路远,利用冬季沙窝上冻,吆着小车翻遍了各个沙梁,不上十年,已将北沙窝沿线四十里以内的梭梭柴砍光挖尽,原来长满梭梭的沙梁,变成了秃头,满目疮痍。而人们养的牲畜也越来越多,过度的放牧,使植被迅速褪化,牧草枯萎,沙梁缺少了植物的封锁,象个妖魔,被解除了囚禁,随着大风,任意飞扬拔扈,向人们居住的村庄扑来,使靠沙窝的一些农田,被风沙掩埋,形成沙进人退的局面。
而到了八十年代,随着人们加剧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也使植物因缺水而干旱死亡,地面缺少了植被覆盖,含养水分减褪,蒸腾量增大,雨量减少,更加剧了地面的沙化。
人们对野生动物也没有保护意识,任意捕杀,在人的狂捕滥杀下,黄羊失踪,野驴远遁,狼和狐狸绝迹,老鹰野鸭难得一见,甚至连乌鸦都不见了。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制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沙窝种植了纵深三公里的梭梭,梭梭是耐旱植物,地下水即使深到一百米以下,这些可爱的植物仍然长得郁郁葱葱,真不知道它的根是如何吸取水分的。西起八户地东至旱沟一线形成了几十公里的梭梭林,长龙锁风沙,使北沙窝又显生机,逐渐恢复了植被。而由于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人们都烧上了大煤,用上了天燃气,再也没人去挖梭棱柴了,沙漠中禁止放牧,植被也得到了保护,今天夏天,笔者来到沙山子红柳沟游览,只见红柳长得密密匝匝,漫滩遍野人畜难行,植被的恢复竟如此之快,真使人难以置信,如果超采地下水的活动再能停止,北沙窝还会恢复动植物生机盎然,繁荣茂盛的原来面貌。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正在得到贯彻执行。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旱沟村到芨芨湖之间,那里也是一片沙漠,属西地乡管辖范围之内,那里有一片黑梭梭林,是一道独特的沙漠风景线。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